在综艺《少年说》的一期节目中,一位叫付轩昂的男孩走上天台控诉妈妈:
想从家务活中解脱出来的男孩,没想到却遭到台下妈妈坚定的拒绝。
随后,妈妈语重心长地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妈妈的回答,得到了网友的一致肯定:这样一位三观正的妈妈,教育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不错。
然而现实生活中,像这样鼓励孩子做家务的父母,为数并不多。
做家务的重要性,被很多父母忽视了。
许多家长不怎么让孩子做家务,理由很多:
从小没机会学做家务的孩子,随着成长更加不喜欢做家务,导致自理能力缺失、劳动意识淡薄,好吃懒做、生活习惯也不好。
事事依赖父母,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到了大学还不会洗袜子、铺床、穿鞋带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科学文化教育,却忘了最基本的生活教育。
还记得曾在朋友圈刷屏的短片《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吗?
男孩在美国留学,朋友来家做客,想露一手炒个番茄炒蛋,结果根本不会。
于是他打电话求助国内的妈妈,听着语音讲解还是不会,最终在妈妈的视频教学下,终于完成了番茄炒蛋。
他忘记了,父母与自己之间,差了12个时区。
大洋彼岸的爸爸妈妈,凌晨4点多起床,妈妈现场演示、爸爸一旁拍视频,只为一道番茄炒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
我国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也在家训中指出:“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看似无用的家务活,其实孩子能从中学到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许多智慧的父母,早早地把家务列入了自己的教育清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首先,多动手帮助孩子肌肉动作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大脑发育;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学会照顾自己,不事事依赖父母,这是独立性;
做家务过程中,孩子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自我价值感增强;
在家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懂得珍惜与感恩,学会付出爱,更有责任感;
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但真正想要做好需要耐心、细致、踏实,不怕麻烦、不怕脏和累。
学习做家务,正是培养孩子勤勉、耐心、脚踏实地、细心、有条理等品质的好机会。
这些好品质,都会迁移到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生都将受益。
所以我们为什么发现,会做家务的孩子,不管是性格特质还是学习成绩、职业发展,都会比较优秀。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是啊,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帮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这些生活技能,孩子学会了却能跟他一辈子。
生活从来不在别处,生活就是与我们相关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日三餐,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地干净整洁······这些最切实的事情。
孩子会做家务,以后不论会处在怎样的境况下,都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
可以按时吃到自己做的饭,生活在干净整洁的家中,人的心情也会不一样,相信再大的难关,也会有开阔、泰然的心态去面对。
很多家长说孩子懒,不爱动手、不喜欢做家务。
但是我们观察会发现,孩子打小是非常乐意做事的,而且会觉得很开心,这是源于孩子小时候天生的好奇心与模仿力。
反而是很多家长自己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或是嫌孩子做的不好,这些因素渐渐打消了孩子主动做事的积极性。
而且,孩子不是天生就有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的又快又好,需要家长反复的演示、孩子通过不断尝试在实践中进步,这些都需要时间。
所以孩子学做家务,需从小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学习和摸索着做家务的过程中,需要父母足够耐心包容、不怕麻烦的陪伴、引导和鼓励。
从把做家务变成一项有意思的亲子活动开始,父母陪伴着孩子一起做,慢慢过渡到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主动去做。
人民日报曾发布过孩子做家务的年龄对照表,家长可以参考着让孩子学习;疫情期间,也可以对照着这个表,让孩子动起来。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个人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