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忘买饮料,小女孩拳脚相向:爱孩子可以,但一定不要失去分寸
发表于:2020-01-10来 源:帮妈爱上课作 者:飞慕课主创团 阅读数: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段小视频: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对着自己的母亲拳打脚踢。
原来,在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去逛街,孩子感觉渴了,想喝饮料,妈妈答应给她买。
但是他们中途经过了一家服装店买衣服,可能是买衣服买久了,就忘了买饮料。
据说,妈妈平常比较疼孩子,即便孩子的要求有时比较高,她也会想着尽可能满足。
的确,父母的过度关爱,往往会变成溺爱。而父母的溺爱,恰恰会成为子女成长的阻碍。
而且,还有可能跟上面那个小女孩一样,使子女对父母的“暴力相向”。
孩子立马不乐意了,冲上去就打,可怜的母亲被打倒在地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类似的熊孩子。孩子之所以“熊”,归根结底,还是爱得不当。
过分的爱,会让孩子变得是非不分。就像《家有儿女》中的一句台词:这溺爱,还真得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虐待。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自己的关爱变成溺爱呢?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保护子女,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一种本能。
不过,子女所需要的保护,更多地要来自于自身,而不是父母。
爸爸妈妈的各种干预,看似保护了子女,但也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处理和宽容待人的能力。
在节目中,霍思燕与主持人李小萌聊到了解决孩子冲突的问题,当时霍思燕是这样回答的:
“有时候他被同学欺负了,我就会跟老师讲,也不一定要批评那个孩子,因为小男孩之间的打打闹闹也是正常的,你不能断定就是对方小孩有问题,这样对另外一个小孩也不公平。”
霍思燕的这个思维,值得每个父母学习,因为父母绝对不能成为孩子眼中帮忙解决问题的“社会人”。
面对孩子之间的问题,父母需要做的,是要对另一方适度宽容,是要对自家子女安慰和引导,是要从自身方面寻找不足。
有人曾说过:不保护就是一种保护,过度保护反而是一种伤害。
父母不会一辈子维护着孩子,尽快地让他们学会处理冲突,是子女在交际方面的必修课。
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在甜品店外面排队的小学生因为太无聊,就踢了一下前面的孕妇。
孕妇回头提醒了孩子,但小学生仍然不理会,继续踢,忍无可忍的孕妇指责了他几句。
说着,孩子突然狠狠的推了孕妇一把,结果导致孕妇流产……
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教会子女承担责任。一味地开脱,过分地袒护,得到的是孩子一时的无忧无虑,损失的会是他们未来的自我约束。
我们可以容忍孩子些许的放纵,但不能因此妨碍他们明辨是非。
在贵阳,一位8岁的孩子在大冬天穿着厚厚的棉服,戴着帽子,身后背着一个绿色的大袋子,在大街上捡垃圾。
原来,男孩上学时太调皮,将学校的公物损坏了,他的母亲坚持让他出来拾荒挣钱交“罚款”。
男孩的妈妈说,他之前犯过很多次类似的错误,而这一次学校要求赔偿,她就告诉孩子没有钱,于是让他捡垃圾,自己挣钱来赔。
为人父母,我们希望子女不会受到他人指责,但我们更希望,他们将来能够知书达理,敢于承担。
孩子还小,必然会犯错,但“孩子还小”,绝不是我们纵容的理由。真正让孩子成长的,不是犯错,而是犯错后的反省与纠正。
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没有约束,就没有成长。父母指出孩子的问题,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财富。
我们或许会见到这样的情境:一个孩子想要玩具,爸妈二话不说就花钱买了;
亦或者,本身不愿意买,但见孩子又哭又闹,心一软,最后还是掏了钱……
父母的火速满足,看似是在让孩子高兴,但频繁的满足,会让他们习惯“幸福来得太快”。
以至于,对孩子来说,等待是种难捱的折磨,努力是种恐怖的自虐。
长久的无条件满足,换来的是子女对失败的恐惧和对努力的不屑。
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去教会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
同样是在《你好妈妈》节目中,邓亚萍曾谈到过这个问题。
她当时就表示,自己“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自我感觉非常好的优越感”。
邓亚萍认为,孩子有梦想,有需求,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而父母的给予,满足的只是他们的一时,但影响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但是,当我们的付出使孩子习惯被满足,习惯成功的“信手拈来”之后,我们要想想,这种爱,是不是一种伤害呢?
所以,作为父母,也应避免过度奉献,因为,我们的无底线满足,是在扼杀孩子们努力的欲望。
父母对于孩子,一定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子女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但这种关爱一旦发展成为溺爱,则最终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正所谓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我们家长要做的,不仅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怀,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关怀有所收敛。
父母永远爱孩子,也正是因此,我们才不想让孩子在我们的爱中迷失方向。
“帮妈爱上课(ID:BBMyGod)一站式教你轻松育儿,提供大咖育儿精品课程,免费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