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写作业妈妈拿刀威胁:管教孩子,越吓唬越糟糕
发表于:2020-01-02来 源:画荻教子作 者:娇云 阅读数:
给孩子辅导作业,真是件高危的事。 近距离的磋商,不是伤了自己,就是伤了
前不久有新闻曝出,一位妈妈辅导孩子作业,气得突出心梗。
最近,又有新闻报道,妈妈因为孩子不写作业,拿出水果刀要对付他。
在河南洛阳,一位妈妈得知儿子没写作业,拿水果刀威胁他,爸爸见拦不住,只好报警。
妈妈跟警察说,儿子成绩不好,老师经常打电话让监督他学习。结果发现他没写作业,自己也很烦,拿水果刀就想吓唬他,看他下次还敢不敢。
孩子没写作业,补写就好,但妈妈一气之下竟拿刀吓唬孩子。
想治住淘气的孩子,用暴力吓唬,成了父母的杀手锏。因为知道孩子认知不够,容易被大人吓住。
01
吓唬孩子解决不了问题
金金3岁多时,有次妈妈带她滑滑梯,不知哪里窜出一只大黄狗冲她汪汪叫,金金吓得大哭,妈妈抱起她安抚了好久。
这事后,金金只要见到狗,就紧紧地搂着妈妈,不敢靠近。
有段时间,金金晚上睡觉很淘气,经常是妈妈把自己都哄睡了,她还在玩。
玩具也玩了,故事书也读了,见都不管用,妈妈说:“再不睡,我让小区的大黄狗进来了。”
金金看了看周围,惊恐地抱住妈妈。妈妈说:“赶紧睡,睡了我就不叫它来。”
是什么让人热衷于吓唬的教育方式?无非是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父母为了让孩子立即听话,夸大结果,扭曲事实。在孩子面前营造恐怖的气氛,迫于心理压力,孩子只能乖乖就范。但孩子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改变。
处于惊恐的氛围中,孩子内心满是惶恐和不安,安全感被夺去。
02
吓唬使孩子缺失安全感
吓唬让人内心丧失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焦虑、抑郁。这些心理问题不是成人的专利,孩子一样会有。
看了一期家庭教育专家兰海说成长的节目,一个11岁的男孩,已经为将来工作焦虑。
他向兰海咨询: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拥有一份好工作。男孩的担心显然超过他的年龄。
原来男孩妈妈经常对他说,如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幸福的生活。妈妈不断向孩子传达,没有好工作将会有哪些不好的后果。
在妈妈罗列的“骇人”后果面前,男孩变得害怕、焦虑,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有好工作,才能免于妈妈口中的苦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做过一个调查,很多高考状元、成绩优异的尖子生,毕业后,并没有像在学校那样出色,大部分人都很平庸。
这些学生几乎都有相同的学习动力,即,他们的好成绩,是在父母的威胁下逼出来的。
有的父母拿不富裕的家境要挟孩子:成绩不好就别想出人头地;有的父母用对孩子的付出来绑架他:成绩不好就是对不起父母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威胁、吓唬,所产生的不安和恐惧,让他内心失去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他会不断寻找这份安全感,因此在面对选择时,孩子首先考虑是安全,没有风险。
所以,成人后他会挑选稳定、没有风险的职业,诸如公务员等等。他宁愿平庸但安稳,也不敢有所挑战。
胆小怯懦的孩子,往往是缺乏安全感,背后也有吓唬教育的“功劳”。父母图一时之爽吓唬孩子,留给他的可能是一生的痛。
被惶恐包围的孩子,大脑整天应付恐惧的情绪,难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中,影响学习。
03
停止吓唬,寻求真正有效的解决方式
无论孩子有任何的问题,找到根本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爸爸带儿子刷完牙准备睡觉,冷不防他吐了一口口水到爸爸身上,爸爸很生气,作势要打儿子,认为他不礼貌。
孩子被吓得哭唧唧,妈妈想,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做这事,就问他:“是不是漱口水太热了?还是觉得吐口水好好玩?”
知道问题出在哪,妈妈抱抱儿子说:“委屈宝宝了,妈妈等会儿和爸爸商量,让他多陪你玩好吗?”孩子点点头,停止了哭泣。
另一位妈妈说,女儿平时宁愿写日记,也不愿和自己聊天。妈妈向爸爸说了自己的担心,爸爸认为女儿这样做应该是有苦衷,特别找机会和她聊了,女儿慢吞吞地说:“每次和妈妈说话,她都指责我,我不想被她说。”
凡事不会无缘无故,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原因。找到原因,才能解决孩子“令人头痛”的问题。
04
和孩子对换视角,理解孩子出现的问题
父母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才会真实的理解孩子,减少亲子冲突。
动画片《熊出没之变形记》中有个片段,光头强因为意外身体变小。之前他凭本事可以在森林中横行,变小后的他显得弱小无力。
他在花草中拼命的朝他喊叫,但爸爸丝毫听不到,爸爸正常地走路,光头强感觉到的是地动山摇,他根本赶不上爸爸的步伐,一小草丛在他看来就是森林,一滴露珠也把他淹得够呛。
孩子的视界很小,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陌生,他需要日复一日的探索和经历,才能对周围有所了解。
当成人以孩子那样稚嫩的眼光看问题,就能学会问自己:孩子推倒椅子真是想搞破坏吗?他不洗手是不爱卫生吗?他知道什么是爱卫生吗?
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的问题,才能对他有所理解,助他解决问题。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位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把自己双手反绑在背后。怕一时没忍住,出手打他。
当发现情绪被挑动了,要立即和孩子保持距离,并做深呼吸;冷静下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结合孩子的表现,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父母能放开自己的想要或喜欢,以孩子的想要为开端,就会看孩子哪哪顺眼。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画荻教子(hoedu03),转载已获授权。作者:娇云,不止步,感受文字力量。用心成文,破人生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