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恋爱婚姻家庭网新版上线
  •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微信 > V家长微信 >
  • 孩子太胆小?光说“别怕”没有用,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 发表于:2019-10-21来 源:秋葵妈妈作 者:筱恬 阅读数:
  • 三岁的女儿最近有了一样令她害怕的东西客厅的吊灯。每天经过时,她总是缩
       

           三岁的女儿最近有了一样令她害怕的东西——客厅的吊灯。每天经过时,她总是缩着脖子,从旁边绕道飞速跑过,还时不时抬头偷瞄,眼神里满是惊恐。对此,我很是想不通。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一样东西,怎么好端端地忽然成为了孩子的心魔呢?拿这事跟我嫂子吐槽,她笑着问我是什么反应。我不假思索地蹦出三句话:“宝贝,没事的,不用害怕。”你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别怕。”“一个吊灯而已,又不是没见过,有啥好怕的!”的确,这就是我日常反复跟女儿说的,但压根就不起效果。小家伙对那个吊灯,始终保持着迷之恐惧。见我无奈的样子,嫂子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你一开始就说错了。孩子害怕时,千万不能一味给他们壮胆!”这句话,让我震惊了。


    1
    “你别怕”,真的能让孩子不再害怕吗?

           嫂子跟我说起小侄子诺诺的经历。诺诺小时候是个胆小的孩子,有各种各样害怕的东西——他怕过月亮,怕过厕所里的抽水马桶,怕过妈妈衣柜里的豹纹围巾......为此,嫂子一度用同样一句话来安抚他:“宝贝,别怕!”但效果甚微,诺诺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东西时,照样吓得找妈妈。终于有一天,当诺诺被一只蚱蜢吓到后,嫂子忍不住说了他:“没见过像你这么胆小的孩子!”没想到这句话让小侄子情绪崩溃了。他朝着嫂子委屈地哭喊道:“你每次都让我别怕这个别怕那个,可我就是害怕啊!你看,这个蚱蜢万一钻到我耳朵里怎么办呢?你们大人个子高,能躲得远,当然体会不到我的心情了!”嫂子告诉我,直到那一次她才意识到,大人用自己固化的思维想当然地看待孩子的恐惧是多么肤浅。很多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眼里却有足够的缘由让他们心惊肉跳——

           月亮只在晚上出现,像妖怪的眼睛;马桶里藏着一只怪兽,会定期咆哮着把所有东西都吞下去;妈妈的围巾有斑纹,可能会变回一头豹子;......

           而只有当站在孩子角度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害怕的原因。嫂子说道:“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向儿子强调过要勇敢。因为,那么做非但不会让恐惧的根源消失,反而会让孩子承受更多的压力,从而变得愈发害怕起来。”原来,孩子害怕时,并不是拼命鼓励他们不要怕才对啊。每个孩子都有害怕的权利,他们的感觉值得被尊重。我们大人有什么理由忽略并剥夺他们体验这种情绪的自由呢?嫂子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


    2
    恐惧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体验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一书中提到,孩子由于“原始心理系统还没有被理性思维征服和取代,所以总会出现令人费解的恐惧。”其实,这种情绪非常普遍。曾有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害怕伴随着孩子长大,而不同年龄段孩子惧怕的事物也是不同的。婴儿时期,宝宝会怕饥饿、孤独、噪音、以及任何引起生理上不舒适的因素。而等他们长大后,害怕的对象就更多了——黑暗、死亡、独处、昆虫、动物、陌生人、任何未知的事物、自己想象出来的怪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害怕的产生无法避免,也相当正常。事实上,这也并非是坏事。

           幼儿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就曾指出,适当的恐惧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认知、适应环境。所以,面对孩子内心翻滚的恐惧之情,家长不必简单粗暴地否定和阻止它,也无须刻意祛除或回避它。我们不妨改变角度,用一种开放而积极的姿态来对待这一切。

    3
    孩子害怕时,家长的做法很关键

           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曾说:“人类最原始且强烈的情绪就是恐惧,而最原始的恐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孩子的漫漫成长路,注定会充满各种未知的挑战。教会孩子正确处理自己随之而来的恐惧之情,家长的做法至关重要。

    1. 陪伴孩子一起面对。

           《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有一集,叶一茜带着何洁的儿子七宝去攀岩。开始时,七宝因为怕高,一度拒绝尝试。对此,叶一茜并没有简单地让七宝不要怕。她始终耐心地陪在孩子身边,不断鼓励他:“咱们试试看。”叶一茜的亲自陪伴极大地缓解了七宝的恐惧心理。他勇敢地迈出攀岩第一步,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美国儿科专家威廉•科尔曼曾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直面让他们害怕的事物,并且客观地处理他们的恐惧感。如果大人忽视孩子的恐惧感,那他们的恐惧永远都无法消除。”所以,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不妨静静地陪伴左右。只有引导孩子全然体验和感受这一切,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培养出应对恐惧的内在能力,从而成功克服它。

    2. 用安抚物给孩子寄托。

           动画片《史努比》中,小男孩莱纳斯有一条随身携带的毯子。他时时刻刻都抱着它,累了躺在上面睡觉,遇到挫折时把头蒙在里面逃避。对其极度依恋的莱纳斯说:“那个毯子吸收了我所有的恐惧和挫折。”其实,安抚物作为孩子安全感的寄托,能够很好地分散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带给他们的焦虑。比如安抚小熊,在孩子心目中,它会在晚上化身小斗士,替自己驱散前来捣乱的怪兽。因此当孩子害怕时,为他们提供几样特别的安抚物,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3. 巧用方法淡化恐惧。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广州有一家医院,为了缓解孩子做手术时的惧怕情绪,医生把运送患儿的平床改成了玩具小汽车。小患儿在手术前,将会开着小汽车进入手术室。而此前还有一家儿童医院,把CT检查装置设计成儿童冒险乐园的样子,让小患儿的配合度大大提高。当孩子不得不面对一些令人害怕的事情时,我们可以用充满趣味的方式让整个过程变得好玩活泼起来,从而淡化恐惧感,让孩子心态放轻松。

    4. 引导孩子多加体验。

           曾经看过一个小视频。有个小男孩在水里感受到了浮力作用,但因为不会游泳,他拼命拽着绳子,害怕得哇哇大哭。这时候,旁边的大人扶着他双脚踩地,他一下子站立起来——原来,水一点都不深,只没过了他的腿部。孩子瞬间就止住了哭泣。很多害怕源自于陌生,而帮助孩子克服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体验。亲身经历过,经验和见识增长了,心里头有了底气,焦虑和惧怕感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消失。说回女儿害怕吊灯的事。自从跟嫂子聊完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跟她说过“不要怕”。相反地,我会蹲下来,陪着小家伙一起从相同的角度观察这个灯,一起分享对它的印象。

           终于有一天,女儿偷偷告诉我:“妈妈,你看那个灯,好像一只大蜘蛛呀,我怕它掉下来。”那么多天的疑惑终于揭晓,我无比欣慰,又忍俊不禁。而原因找到之后,我对女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很快她就不再害怕了。很庆幸,我用对方法,打开了女儿的心扉,走进了她的心里。由此,我才得以了解她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对症下药,真正解开她的心结。其实,恐惧和害怕都是成长的体验。我们的孩子,正是在这一次次体验中,不断收获勇气、得到成长。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经历这一切的时候,被用心呵护、被温柔以待。而待他们顺利度过之后,终将会是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来源:秋葵妈妈(ID:QKMM99),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
  • 三伏天,妈妈只要做对这5件
  • 这五件事可避免三伏着凉......
  • 推荐阅读
    
  • 《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 邮编:230001
    E-mail:lian1986@lian1986.com
  • Copyright © 2003-2015 www.lian1986.com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序号:皖ICP备1201786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