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想不通,为什么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别人家长的孩子能成为学霸,自己家的孩子成绩却总是不上不下,甚至还是一个学渣呢?明明自己孩子看起来也不笨啊!每个孩子进入学校的起点都是一样的,结果成绩却千差万别,其中肯定有原因。问题肯定不是出在孩子的智商上,而是出在习惯上,细节决定成败,这才是孩子和学霸之间的差别。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就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坚持下来,才有了现在的好成绩。所以,开学第一件事,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1
尊重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学中有一种奇怪的“情感效应”:学生一旦对某个教师产生厌恶心理,他这门功课就很难学好。相反,学生如果内心对老师有好感,即使这个老师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的这门功课也可能学的不错。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不尊师的榜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对老师不以为然,对老师的教育甚至采取贬低的态度,孩子自然会受影响,也不会敬重老师。
孩子打从心底里不把老师当一回事,不信任老师,又怎么能谦虚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呢?孩子不听课,不想听课,成绩自然好不了。所以,尊重老师,不是老师需要,而是孩子需要。
2
积极思考的习惯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孩子要想成绩好,绝不是死板地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一味地等着老师把知识说透了,嚼烂了喂到嘴边,自己才咽下去。这样的孩子可能刚开始成绩不错,但是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学的知识越来越杂,成绩就越来越上不去。说到底,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积极思考的习惯。
孩子要想学习好,一定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积极思考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向别人寻求答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3
复习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复习则是巩固课堂学习的根本。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决。提前预习,就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也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课上才能掌握主动权,让听课更有针对性。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意思与“重复学习是知识的母亲”如出一辙,它们都说明了复习与掌握知识的关系。
大脑是会遗忘,即便孩子课堂上把老师讲的知识都吸收了,但是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慢慢遗忘,一边学,一边忘,成绩自然好不了。因此,复习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孩子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孩子的成绩自然会有所提高。
4
利用碎片时间的习惯
家长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同样是一天24小时,为什么其他孩子就可以做那么事,完成那么多学习任务,而自己的孩子却差了很多?除了效率的差别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没有把握碎片时间的习惯。孩子一天中会有很多的碎片时间,例如上学放学路上这段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孩子念几首诗,造几个句。例如在回到家等吃饭这段时间,让孩子写作业时间又太短了,可以让孩子自己看看课外书等。不要觉得几分钟的时间,孩子学不了什么东西,利用好了,其实孩子能学的东西有很多。这些碎片时间,看上去都每个点都很小很简单,但养育孩子本来就是细小平凡事情的累积,需要在点点滴滴中渗透。
5
每天阅读的习惯
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都在强调着读书的重要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想要获取成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和培养审美情趣。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阅读是一个孩子拥有优质童年的基础,它为孩子带来眼界、思考的能力、勇气、和对世界的热情。孩子爱不爱看书,跟父母的表现有直接关系。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得多,家里没什么书,孩子就不喜欢读书,父母没给孩子传承给爱读书的习惯,孩子怎么爱读书呢?所以,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第一步,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有浓厚阅读氛围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督促,孩子自然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件脚踏实地的事情。只有教孩子从小开始,养成规律化的学习习惯,孩子才能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希望孩子们在新学期里,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步步高升!
来源:本文经「超级父母」(微信号:edu809) 授权转载。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每天分享最好的育儿、亲子文章,让你成为超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