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收到两位妈妈的来信。都谈到了同一件事,孩子不守规矩,让自己感到手足无措了。第一个孩子3岁多,马上就要准备上幼儿园了。妈妈说他每次出门就喜欢跟其他小朋友起冲突,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但是别人玩的东西,他又要去抢过来。在路上走路好好的,也会打一下其他的小朋友。而二个孩子7岁多,喜欢捣乱,在学校常常违反纪律,上课经常跟同学讲小话,或者偷偷玩自己的玩具。在家里时,妈妈打电话,他故意到电话边上大喊大叫捣蛋,总是跟大人对着干,抬杠顶嘴。
这让我想起上次在电影院的一次经历。坐在我们前排的一个男孩,应该是七八岁的样子。中间看到激动的场景,就拍手大笑。有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了,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椅背提醒他安静一点。没想到小男孩直接对那个小伙子回头说:“你干嘛!不要管我,我买了票的!”他的爸妈就坐在边上,一直没有理会,就让孩子这样观影。当然,其他人也没有跟他再争执,在那样靠自觉的场合,谁发难争吵都不是明智的行为。但是小男孩漠视规则的行为,真的让所有人都感觉不舒服。
不守规则,也许你看上去没有失去什么,甚至有时还显得很牛。可是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值得被尊重的尊严。失去了它,就没有人瞧得起你了。如今,我们太多的家庭,过度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增长,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养。比如规则的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会受到欢迎?能合作、好商量、守规则的孩子,会更受同伴的欢迎。
2
自从有了小小鱼,在带大他的过程中。我觉得一直在找给孩子立规矩的度。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有了规则意识?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孩子立规矩?在婴儿时期,孩子肯定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他肚子饿了就哭着要吃,拉了粑粑不舒服就嗯嗯嗯。高兴了就笑,24小时找妈妈,喝奶最开心。接下来,他们慢慢地开始接触除妈妈之外的人。开始知道自己跟妈妈不是一体的,而是分开的。并且感受这个世界的一切。爬起来,坐起来,走起来。时刻需要大人的陪伴。在这陪伴中,孩子早期的规则意识应该就开始建立了。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养出不一样的孩子。比如孩子摔倒了。有大人会跺着脚,大骂是地板的错,让宝宝疼。或者拍桌子腿,怪它挡住了宝宝。孩子咯咯笑起来,好像真的是地板和桌子的错。而没有人告诉他,我们下次小心点,可以避开这些坑坑洼洼的地,避开这桌子。每个孩子都会找到一种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奠定了他跟其他人相处的基础。所以,早期没有发展出孩子的规则意识。
他的意识中就会缺乏这样东西。那么别人的东西他想抢过来,自己的东西有时也管不住。甚至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处处碰壁,灰头土脸地拒绝去上学,拒绝跟其他孩子合作。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或者小学,就很难适应集体规则。仅仅上课该怎么做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跟老师都崩溃。
3
树立规则意识,应该从一两岁就可以开始准备了。刚开始我们没必要强调规则。而只是让孩子培养一些好的习惯。比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这样就能让孩子发现自我,从而能完整地发展出自我界限。只有自我界限清晰的孩子,才能发展出“共情”的思维。他们会像爱自己那样爱他人,像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那样去尊重他人。当小宝宝想自己打开门,想自己吃饭,自己穿鞋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来做,我们只要帮帮忙就好,不要代替他。
当孩子到了3岁左右,这也是立规矩最好的年龄,如果等到读小学再立规矩,那真的就晚了。3岁多的时候,父母能跟孩子一起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来制定规则。什么事坚决不能做,什么事可以自己做主,什么事是可以做的。让他自己去感受,去判断。比如大人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什么?记得那时候我在接打电话,小小鱼兴奋地朝着我跑过来,然后拉我的手,还对着电话大叫。我抽身离开,找一个僻静处讲完。
回来后,很严肃地把他叫过来,跟他说:“爸爸接打的电话很重要,是一位叔叔找爸爸有事,说要寄送一套非常好看的书给你,差一点没有把地址说对,就因为你刚刚大叫。让那位叔叔没有听到。下次你能不能安静一点?”他肯定会觉得自己做的也许真的不对,差点没有好书看了。就答应了我。后来他又捣蛋,这次我告诉他:“爸爸接打电话,是爸爸的事,你要尊重,不能打扰爸爸。就好像你玩玩具的时候,也不喜欢爸爸捣乱一样。”有了这两次交流,他再也没有打扰过我接电话。
4
让孩子从他律过渡到自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需要父母的引导和耐心。首先,让孩子明白:规则不是坏事,它不是束缚,而是一件好事。有爸爸说,在家里不要给孩子树立这样那样的规则,因为家不是社会,而是家。我觉得在家里,的确可以放轻松一些。所以我也常常跟老婆说,孩子在家里,有些行为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开心地大叫,在沙发上跳,光着膀子玩,都可以。只要告诉孩子,有些事可以在家里做,但是在外边不适合就行。但是家里要不要有规则?我觉得肯定要。
真正的规则对“爱与自由”没有任何的伤害。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而家是组成社会的单位,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东西,去了家外边就能用上。很多关心孩子心理成长的父母都非常看重一个词“安全感”。安全感的构建来源父母的肯定和自我界限的感知。而不是来源你的溺爱和纵容。
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孩子,在家里是张牙舞爪的小老虎,出了门就变成了小老鼠。而平时非常爱孩子的父母就纳闷了,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如鼠呢?我明明这么爱他支持他啊!其实是平时的溺爱,让孩子的内心对父母形成强大的依赖,没有形成自我。所以,在爱的同时,要理性地给予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这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熟悉的生活方式,沟通渠道,可以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重复性的、有规律的做某些事,这样会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而且,孩子知道自己遵守规则,会得到尊重和欢迎。就能知道该怎么做,也能更游刃有余地与人交往。而那些没有规则地孩子,一下子就犯错,到了一个集体就变成了最不受欢迎的那个人,被其他人指指点点,甚至被边缘化。
5
在实际树立规则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尊重孩子,而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比如我们很多的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规矩:自己的事自己做啊!可是没有考虑到有些事是孩子的,可是他目前还做不到啊,怎么办?比如那时候小小鱼自己穿衣服,穿着穿着就哭了。我过去一看,原来是纽扣扣不进去。我没有说什么,告诉他可以怎么扣,然后给他示范一下。他虽然不高兴,但是学会后就平静了。
我们有时候看到孩子磨蹭就着急上火。可是考虑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了吗?有没有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太急,或者我们没有引导好?很多事,都需要父母带着孩子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另外立下规矩的时候,先跟孩子一起讨论。比如我们树立的一些生活习惯养成规则,都跟小家伙讨论了,并且让他自己签下名字。然后按照我们说好的来执行。当然,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也忘记了,所以并没有严格按照那样执行。而有些,还是被我们强化了下来。而孩子最后呈现出来的一切,会给我们一份答案。
父母付出的每一份心思和努力,都会体现。
作者简介: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一个最有爱的公众号,面向家长群体,每天原创分享亲子养育常识、亲子阅读推广、家庭关系建造知识,已出版新书《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