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样的婚姻最可怕?
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家庭的个体之间,没有任何深层的联结,没有情感的流动。这样的婚姻里,你感到孤独,压抑,不被理解,没有快乐,只有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僵尸”家庭,普遍存在,所以很多人告诉你“过日子就那么回事”。
但是好的婚姻,真的不是那么回事。
日本电影《生存家族》一开始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铃木一家四口人,父亲负责赚钱养家,母亲是全职太太,一双青春期的儿女,乐于沉浸在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里,连吃饭这件最适合将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的事,在这个家里,也是以平行线的形式进行。
丈夫享受着妻子精心烹制的食物,妻子因为不想浪费食物默默解决前一天剩下的残羹冷炙,女儿自己加热速冻食品端进屋里,儿子独自享用垃圾食品。
虽然共处一个空间,但每个人似乎都自带绝缘属性,把自己隔离在一个自我的舒适区里。没有沟通,没有关爱,没有交流。
日本的家庭主妇似乎更加隐忍包容,赚钱养家的男人,回到家里,就像一摊腐肉一样躺在那里看娱乐节目,等着被服侍,油腻感超越五花肉。
对子女也是一种,老子挣钱养你,你就得听我的高高在上的架势。换来的却只是子女的疏离和厌恶。
这样的父亲角色,在中国家庭里,并不少见。将工作视为自己唯一的压力和要伺候的上帝,而家就是卸下一切的地方,所谓责任,也被单一的划分为“赚钱养家”就够了。
所以为什么“丧偶式育儿”总式会戳中中国妈妈的心,因为在一些男人的思维里,孩子吃饱饭就能长大,做饭洗衣是每个女人应尽的家庭义务,却不知道,女人表面上粉饰太平,内心却早已破碎崩溃。
因为除去挣钱养家,这个男人,所承担的家庭角色其实非常单一,被需要的地方越来越少,直到在彼此的心里也不再有位置。
《爱情回来了》节目里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不失为女性中一种普遍的心态写照:
“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街我会逛。要是有个男人,我还要给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自己打游戏打得乐呵呵的,我都气的半死。给我劈腿劈出个联合国,我还满世界给他灭小三。把他放进户口本,我都嫌浪费一页纸不环保。”
所有歌颂爱情的文艺作品,都会以浪漫婚姻作为美好结局。然而却没有人告诉你,婚姻其实也是夫妻双方共同孕育的一个孩子。
好的婚姻,在双方的共同滋养下,会越长越强壮,越变越美好,而停滞在固有思维和行为方式里的婚姻,除非双方对婚姻相处模式长时间保持统一,否则,婚姻这个孩子,夭折的数量也是很吓人的。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在3月份做过一次有关离婚纠纷的专题报道。在过去两年的全国离婚纠纷一审审结案件中,73.4%的案件原告的性别为女性。
为什么女性越来越不愿意选择婚姻,因为一算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02
那么什么时候,关系会出现转机?出现重大挫折的时候。
《生存家族》以一种超现实的手法,用类似于荒野求生的方式,将一家人重新“塑造”在了一起。
一场城市大断电,让生活陷入到生存的层面。大到城市所有的公共设施,小到电饭煲,充电设备,一夜之间,仿佛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这迫使一家人不得不团结在一起,也让父亲这个一以贯之的“老男孩”,拾起了一家之主的另一重含义。
面对整个城市功能的瘫痪,爸爸出了一个糟糕的主意,先骑车去机场,再乘坐飞机去妻子的家乡鹿儿岛。谁知到了机场,被通知所有飞机都停运。是啊,没有电,机场也没法正常运营。
一个生活两点一线,并且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生活细节中的人,怎么可能在生活跌出他所熟悉的秩序之外时,还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呢?本质上,就是缺少生活常识的。
就像你让家里男人去买小葱,买回来的却是蒜苗一样。
无奈之下,一家人决定骑行前往。
这注定是一场糟糕的逃难之旅。但幸运的是,这也是一场难得的成长之旅。
为了不让两个孩子挨饿,爸爸可以放下尊严向人下跪乞求食物,在爸爸做了错误决定时,妈妈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大家停止怨怼,吃不上饭时,两个孩子也不得不接受难以下咽的猫粮和蒸馏水,最后甚至不得不吃路边的草。
在两个月的逃难时光里,每个人都完成了一场认知升级。
爸爸不再只知道批评两个孩子,母亲不再只是对丈夫习惯性服从,姐姐看到妈妈作为女性的独特智慧并开始效仿,弟弟也看到父亲有担当时的富有男性光辉的样子。
一家人在颠沛流离中,重新找回了家的力量,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其他可能。
电影为了勾兑出剧情浓度,会设计出成长的契机。但如果没有这突如其来的事故,这个男人,又在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父亲和丈夫这两个角色的回归呢?
03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遇到类似这种极端场景的刺激,生活就像自行运转的机器,我们很难意识到自身需要改变。
也很难意识到,婚姻其实也需要成长。
我们都习惯于呆在舒适区内,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待在舒适区,也就相当于零认知。就像被蒙上眼睛的驴,不停地围着磨盘打转,还以为自己走了很多路。其实自己却依然在原地。
婚姻也是如此,好的婚姻关系一定是双方保持同步成长。
一个人一直在原地打转,而一个人已经朝不同的方向奔去,两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问题的维度,甚至眼界和格局都已经南辕北辙,这样的夫妻关系,又怎么保持和谐与平衡?
保持共同成长,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能够时常进行精神的沟通。
提摩太凯勒在《婚姻的意义》一书中说,当你面临婚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和不愿意彼此服侍。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确实也是如此。
鸡毛蒜皮之所以可以演变为核爆炸一样的问题,也不过是各自只在自己的维度为自己找寻一堆的论据。而付出感过重,让女人觉得失去自我,本质上也是不愿意单方面付出。
把婚姻生活经营得很好的夫妻,一定是在各个层面都努力互相协调,善于沟通。是可以站在彼此的角度,以欣赏的眼光,成长的思维来看待对方的付出。
其次,是保持对婚姻的敬畏心。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说过,“婚姻不是同事或共同所有者之间的商业管理,婚姻是两个大脑、身体、性别、灵魂、精神、希望、梦想、需要以及不同个性的结合。
只有当婚姻中的彼此带着敬畏之心欣赏这种区别的时候,他们各自才能更大限度地享受生命、真心去爱”。
杨绛先生在谈什么是好的婚姻时也说,“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带着理解,带着敬畏,带着体恤,像两颗木棉一样,共同成长,以期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生命,而不白白地彼此消磨,把生活过成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