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的朋友小薇转发了一条微博,微博内容说:“我都这个年纪了,至今遇到点什么稀奇好玩的事还是会忍不住像小妖禀报大王一样屁颠屁颠跑去告诉我妈。”
这条下面紧跟着的评论很热闹,基本分为两派阵营,一派是跟博主感受一样的:
“我妈去哪我跟哪,上厕所都要站门口讲。没什么能打断我分享的欲望”。
“妈我要去拉屎了”“妈我今天吃了两个桃子”“妈我要洗衣服了”然后还有我看了什么剧、什么书、有什么好玩的,甚至有些很污的段子讲给她听都笑死。我妈也是,她种的什么花开了,买了什么新衣服都要给我看,而且我都20了睡觉前还是要跟她晚安亲亲。
“我也是,从小到大不管是早恋的小男友还是暗恋的小男生我妈都叫得出名。”
“我在外地丢了一根很喜欢的牛筋都要马上屁颠屁颠的打电话告诉我妈,好像我妈说没事再买我就安心的感觉。”……
还有一些评论是表示羡慕的:
“真好,这是羡慕不来的福气一桩”
“真的好难过。父母对我说话都没有太大反映。所以我现在都不怎么说话,在家在外面都是。”
而我朋友的评论则是:“我想我永远不会知道跟父母亲密是怎样的体验了。”
02
小薇是个很懂事、很独立又很孝顺的女孩子。大学时候她就开始做兼职赚学费,毕业这么多年,也一直没用父母操过什么心。但是她跟父母的关系,确实很生疏。
从认识她到现在,每次听她跟家里打电话都是一样的几句话。
父母通常会问她“吃饭了吗?”,“吃的什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都挺好吧?”
小薇通常就是回答“吃了”,“天气还行”,“挺好的”,然后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如果都好,就一阵沉默,然后一方说那就这样吧,电话就挂了。
极少听到她跟父母之间有太亲密的对话,只是例行公事一般,每周固定两三次通话,又简单寒暄几句就会挂断。
小薇曾经说过,她最羡慕的就是一家人手拉手出去吃饭,有各种聊不完的话题,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开玩笑的这种家庭。
她爸爸是一个很古板严厉的人,似乎觉得对孩子笑,跟孩子玩儿是一件很伤尊严和体面的事情。
她曾经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想念爸爸,在爸爸回家后爬到爸爸身边,让爸爸背自己。但是爸爸很嫌弃的推开她:“添什么洋贱”,这句是东北话,意思就是嫌弃她太粘人,没尊严的意思。
小薇的妈妈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妇女,可能是做家事太过操劳,妈妈的脾气经常是很差的。永远在指责小薇的各种不是,从衣服没叠整齐到成绩没考满分,所有的事情都能拿出来抱怨好久。小薇不说话还好,说出来的话如果有什么不合适不准确的,妈妈更会继续唠叨。
所以小薇的摸索出了自己在家的生存之道,少说话,多做事。
她努力的学习,也努力的工作,还给父母买了房子,她甚至说过如果父母有事,她愿意倾家荡产,为父母捐献所有的器官。但是这么多年,小薇只有过年才会回家,面对自己最爱的也是最爱自己的父母,对她来说是一件很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03
这么多年,渐渐发现像小薇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很多孩子都在心里面是爱父母的,但是行为上就是没有办法跟自己的父母亲密起来。
有些父母骂孩子是“白眼狼”,但其实未必。像亲子关系疏离这种事情,父母委屈,孩子也委屈,可是无论怎样,父母都无法通过抱怨和指责孩子,来改善这段关系,孩子也无法通过细数父母的不是,来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能让父母和孩子都获益的,永远是真诚的沟通和双方带着爱与友善的接纳。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个老生常谈的提法,但是却常常一不小心,就会轻易被破坏。
记得马伊琍曾经发过一篇微博,反思自己在女儿养育问题中的心急。她写道:
“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固执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这篇微博在说孩子的睡眠问题,但是却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例子。
孩子对父母,是有天然的依赖和信任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与依赖有积极的回应,孩子就会感觉到安全,就容易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孩子的求助总是得不到正面的回应,哭了被父母漠视,恐惧了没人安抚,孩子会陷入绝望,会很容易就封闭自己,拒绝求助与表达。
看起来这样会让父母省事不少,身边少了一个“小尾巴”和“话唠”,但实际上,这已经是父母开始失去孩子的第一步了。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耐心和高质量的陪伴
曾经有位妈妈特别难过发的朋友圈控诉,也是说孩子跟她不亲了。
她是上班族,孩子平时是公公婆婆帮忙照顾的。但是时间一久,发现孩子只认奶奶。别的孩子遇到点儿什么事儿,都是哭着喊妈妈,她的儿子却就总是喊奶奶。吃饭时候也总是找奶奶,想让奶奶喂,还说“不要妈妈,不要妈妈”。
她十月怀胎,殷勤喂奶一年多的辛苦,为了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生活而在职场冲杀打拼的心酸,在儿子这里完全不被理解和记忆。妈妈对他来说,似乎就是一个会在他做错事时教育他,给他立规矩的“坏人”,连妈妈要出差都不会舍不得,反而会主动说好几次“拜拜”。
这位妈妈的委屈和挫败感,我想大多数父母都可以理解。对于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来说,有什么事儿是比不知不觉中,竟然成为了孩子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人更让人难过和遗憾的呢?
但是孩子是最诚实也最敏感的。在他的世界里,只能看到谁更愿意陪伴他,谁更喜欢鼓励他。
父母未必需要24小时陪着孩子,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尽量自己带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好处。如果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多给孩子们一些赞扬和肯定,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给的建议。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双方及时有效的沟通
曾有位远亲跟我父母指责他的儿子顽劣,说儿子进屋就知道玩手机玩游戏,跟他说话像听不见似的,很少给回应,还偷偷给游戏充钱,卡里少了2000多块。
但是当单独跟孩子聊天,孩子给出的回答又是另一个样子。他说如果不是钱少了,父母根本都不管他是不是玩游戏。还表示:
“我以前上学,他们回家也不跟我沟通。我最需要他们关心的时候,他们没把我当成可以沟通的人,现在我习惯了不跟他们多说话了,他们倒过来要求我,说我跟他们不亲,不亲,难道是因为我吗?我不想跟他们好好陪我啊,我愿意天天守着游戏啊……”孩子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
我相信孩子说的是实话,如果可以选,他会宁愿选择多跟父母说说话,而不是抱着手机玩游戏。他渴望的是关爱沟通而不是打压控制,渴望的是理解接受而不是抱怨指责。
父母想让孩子跟自己亲,跟孩子开诚布公的沟通,去谈自己的感受,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以及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去试着理解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效果远远好过控诉与暴力。
爱孩子,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本能。但是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让孩子喜欢跟自己亲近,却并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好的事情。跟孩子建立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其实成本并不会很高,但是这件事,却足以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并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