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伊伊是一名美编,人特本分,眼光、品位都超好,设计水平一流。去年她告诉我,单位运营不好,快吃不上饭了。我说你一把好手艺傍身,还愁没饭吃吗,大不了另谋高就。
她忧伤地摇头:“还能去哪儿呢,现在用人单位多挑啊。”
很巧,不久后正好有个做HR的哥们发朋友圈,说公司想做新媒体,需要优秀美编一名,待遇优渥,求推荐。我立刻向对方推荐了伊伊,并客观公正地美言了一番。对方表示十分期待。
于是我去找伊伊报喜,本以为能促成一件好事,不想,被她拒绝了。理由有点奇怪:“公司太好薪水太高,怕干不了。”我说:“以我对你能力的了解,你肯定能行。”她说:“肯定不行。”
拉锯了半天,我看她确实迈不出这步,只好作罢。
前几天伊伊生病,我去探望。碰巧她老妈和儿子豆豆都在,老太太和伊伊一样,特别本分,举手投足都透着一种谨小慎微。
豆豆撕纸片玩,老太太一把抢过来:“别撕别撕,弄了一地。”豆豆要帮妈妈拿药片,老太太也立刻制止:“不行不行,别都撒出来。”伊伊说想送豆豆去学钢琴,老太太反对:“豆豆不是那块料,再说钢琴那么贵,学会了能怎么样?咱这种家庭别想那些事。”
我看着这个老太太,忽然明白了伊伊为什么那么害怕换一家好公司。
她一定也是在“不行不行”“不要不要”“你不是那块料”的养育方式里长大的。所以面对机会,她不敢尝试,不愿冒险,不相信自己能行。骨子里的不自信,拉住了她,使她无法往更好的地方去。
这很像马戏团里的大象。
据说,为了防止大象跑掉,驯兽师要把大象拴住。而不管多高多壮的大象,只要用细绳系在它的前腿,随便拴在小树或栅栏上,它就不会逃跑——不用锁链,也无需牢笼。
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时,就是这么被拴住的。而小象力气小,屡次挣扎也无法逃脱,无数次努力又无数次失败后,小象就认了命,不再做无谓挣扎。等它长大后,力气翻了上百倍,可以轻而易举摆脱禁锢,它也依然受制于这根细绳、这棵小树,从不尝试挣脱,也就永远跑不掉。
人也如此。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经历了足够多的否定,积攒了足够多的绝望,他一定会变成一个怯懦保守、裹足不前的人。心理学上,这叫“习得性无助”——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导致对现实无望,不再努力,听天由命。
而这种无望,往往是父母给的。
其实孩子天生是积极的,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而如果在他探索世界和证明自己的时候,你总是说“哎呀不行”“哎呀你做不到”“哎呀我们家这么穷,别做梦了”,这一次次否定和制止,一定会使他渐渐丧失尝试的欲望,变成一个悲观消极、充满无力感的人。
人本来就会自我设限,天生就自带一个笼子。聪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帮孩子打开笼子,让他释放能量,而不是帮他锁紧,并加罩一层。
我表姐很可爱。她儿子从小性格懦弱,被小朋友欺负从不敢反抗。我有次去她家,正碰上她在跟儿子玩“抢玩具”的游戏——她让儿子拿着玩具,她去抢,如果儿子说“是我的”,她就立刻还给儿子;如果儿子声音足够大,她就“吓”得一屁股坐地上,哆哆嗦嗦地说着“对不起”,把玩具双手奉还。
现在她儿子读大二了,特别阳光,通过竞选当上了班长。前段时间他做微商卖运动鞋,表姐一边在我们家族群里大赞他生意做得好,一边偷偷给我们发红包,让我们从他那儿买鞋。“头回做买卖,赚不赚钱是小事儿,关键别打击了自信。”
我以前只觉得表姐好玩。现在想想,她还真是个好妈妈——极力让孩子对自己和这世界抱有胜利的信念,敢竞争,敢尝试,敢突破自我。
这就是父母和父母的差距。
智慧的父母,会尽量树立孩子的自信,把他从自带的笼子里拉出来,让他在广阔天地间大胆闯荡。而愚笨的父母,则自以为是地用细绳把孩子拴在小树上,并告诉他:休想跑,你跑不掉。他们瓦解掉孩子的自信和斗志,让他一生都消极怯懦,受困于无形的牢笼。
这两种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他们释放的能量和光芒一定不在一个层级,人生也一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