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坏习惯:“我就是改不了”是真的吗?
发表于:2016-05-06来 源:未知作 者:admin 阅读数:
关于坏习惯:我就是改不了是真的吗? 有个朋友遇到点烦心事,找我来聊天。
关于坏习惯:“我就是改不了”是真的吗?
有个朋友遇到点烦心事,找我来聊天。他说,他的一位朋友,身心健全,人品挺好,唯独有个小习惯,就是咀嚼食物时嘴唇闭不严。这个习惯造成的后果,就是所谓的“吃东西吧唧嘴”。有人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也有人觉得这样做很没教养。我这位朋友恰好属于后者。有一次他实在不胜其烦,很直接地向“吧唧嘴”提出来了。后者听罢思考了一会,告诉前者,“这个习惯我基本上没法改”。
这件事让这位朋友很困扰。他找我来聊天,当然不是为了帮忙评理、讨论吃饭吧唧嘴到底对不对或是否真的缺乏教养,他的目的显然是免受其扰,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思考不仅于此。我想,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习惯,恰好会让周围的人甚至我们自己感到不舒服。当别人提醒我们,或者我们提醒自己的时候,心里难免会冒出这么一句话,“这个习惯我就是改不了”。但真的是这样吗?也未必。
在我看来,“我就是改不了”更像是表达一种抗拒改变的情绪,而不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我们出生时只能做出些基于天性的反射(reflex),并无习惯可言(habit)。所有的习惯都是后天习得的,一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所说,“生物的习惯现象是由于构成他们身体的有机物质的可塑性导致的。” 另一方面,我相信我们都会同意教育心理学家的看法,即学习就是后天努力导致的“相对持久和稳定的改变”。这里的持久、稳定的改变,正是我们的习惯。
不妨想想自己学习一种动作技能(比如骑自行车)的过程。
最初我们听别人的教导,或者通过观察进行模仿,自己摸索怎么才能骑上去而不掉下来。这时候需要花费很多心力,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件事上。我们会不断尝试自己认为可能有效的方式,想办法保持平衡,握紧车把,两脚有节奏地蹬车,并兼顾看着前面的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犯些错误,从车上摔下来,甚至受伤。
当我们能磕磕绊绊骑上几圈之后,会有意无意地总结这个导致成功的模式或操作步骤,并试着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的场合练习。在练习的同时我们会努力控制多余的动作,避免错误的发生。
最后,当重复得足够多的时候,骑车就变得简单机械,而且似乎不需要注意力的参与:我们可以一边骑车一边听音乐、哼歌,或者跟别人聊天,甚至扭头看一眼擦肩而过的美女而不会一头栽倒在路边。
这样的话,我们就达到了心理学家所谓的“自动化水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骑自行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了。
“坏习惯”的形成其实也是遵循这个道理的。我们一开始做这件事,比如吧唧嘴,可能是出于好玩,也可能是出于观察和模仿。我小时候吃饭曾经也吧唧嘴,因为在那时候的我看来这件事显得很酷,而且能告诉别人我吃东西吃得很香。如是几次,父母发现我养成了这个习惯,就警告我:如果继续吧唧嘴就不准继续吃饭。饭后他们会把我拉到一旁,告诉我这样做显得很没教养。我后来的确改掉了这个习惯,至今咀嚼东西的时候都会把嘴闭紧。如果我咀嚼的时候别人跟我说话,我会加紧嚼两下,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再开口说话。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强调这么做唯一正确,而是为了说明习惯的确是可以被改变的,而且惩罚和说理都是改变习惯的有效做法。如果这两种做法无效,那么司法和教育就毫无任何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以动之以情,还可以诱之以利……可用的手段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我就是改不了”在事实层面上是不成立的。只要我们下决心,肯花费时间和资源,任何习惯理论上都能改掉。但改变习惯会让我们非常痛苦,这也是事实。
因此,“我就是改不了”,实际上阐述的是一种对痛苦的抗拒和厌恶:改变这个习惯带来的痛苦太大,所以我不想改。
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养成一些公认的好习惯、改掉一些公认的坏习惯,也常常让我们觉得特别痛苦:甚至仅仅是想到这种痛苦,我们就没心情、没动力去做这件事。
比如说,我们知道早睡早起是好习惯,但早晨我们可能就是会赖床,想再睡一会儿,然后把闹钟关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我一样的体验,就是准时早起后坐在床头,主观上觉得自己没睡够,感到不甘心,犹豫到底是要真的起床,还是干脆再睡一会儿……然后可能真的就睡倒了。
等到有人问我们,或者我们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早起”的时候,我们会拿“我就是改不了”作为防御武器。其实,在那种犹豫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咬着牙站起来,刷牙洗脸穿衣服,让自己处在清醒状态,并不见得还会那么痛苦。
我相信主观上愿意学习的人也都会同意这个判断。我们有时候知道一个新的事物很好,但由于原来习惯的干扰,我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抗拒学习,害怕改变,拖了一段时间不去学这个东西。后来咬着牙下定决心,把这个东西学会之后,居然很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点都不痛苦,恰恰相反还感到很爽。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如果早一点下决心去学就好了”。其实这正好符合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谈到的改变习惯的三点原则:
(1)开始时的力量要坚决;
(2)始终不允许例外,直到新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为止;
(3)每次下定决心,就要在最早第一个找得到的机会马上实行;
这三个原则简直是老生常谈,算不得什么高深的道理,也不需要我再展开解释。在这个基础上,我想,再加上第四点同样老生常谈的原则,已经足够我们用来改变几乎一切习惯了,也就是:
(4)在同一时刻尽量只专注于养成一个新习惯。
但不管怎样,要改变习惯,就需要付出专门的注意力,需要面对自己的抗拒,也需要承受一定的痛苦。哪怕事后再爽的习惯,在第一次决定去做的时候,也免不了不爽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就是改不了”的潜台词其实是“我受不了改变的过程”或者“我就是不愿意这样做”。
而如我之前所说,改变习惯的手段有很多,可以威逼利诱说理诉诸感情……那么,回到开头吃饭吧唧嘴的那个问题上,解决之道就很明晰:如果我这位朋友是吧唧嘴的上司、父母或者女朋友,能向后者施加有效的奖励,或说理,或威胁,或惩罚……想改变他的习惯就容易得多。然而我这位朋友既非上述角色,也没法用必然成立的道理(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说服对方。故而我给他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就事论事,不必信这句话;
第二,试图和对方协商,让他吃东西时和你保持一定距离;
第三,买副耳塞,以防万一;
第四,有意见要直接提出,不要生闷气,也不要突然发脾气。
吃东西吧唧嘴是不是真的欠缺教养,自然会有远比我们更具资格的人做出评价。
而对这位朋友来说,改变不了、又不喜欢的事物,想办法躲远些,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