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阻止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然后,他们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只有努力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有机会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法。
我一直觉得,有一个胃口好的孩子,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当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地推送“孩子不吃饭怎么办?”之类的消息时,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喂团团吃饭,几乎是我最快乐的亲子时光。
看着小碗中的食物一点点地填进儿子的小肚肚中,看着他和我咿咿呀呀地互动,眼角眉梢流露的都是喜悦。托儿子爱吃饭的福,从6个月添加辅食开始,他就渐渐地减少对母乳的依恋。正好,我母乳分泌得也不多,于是,在别人家撕心裂肺的断奶,在我们俩之间自然极了。可是,一到吃饭比过节还开心的团团,在一岁刚过的某一天,居然“绝食”了。
一下子,我就体会到了什么是天下父母心。3天前,团团吃午饭时表现得心不在焉,没吃几口就爬下宝宝餐椅,玩别的去了,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也许他早晨吃多了!”我并没放在心上,到晚饭时,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刚把团团放在宝宝餐椅里,他就表现得烦躁不安,围嘴围了好几次才固定住,推到眼前的食物连看都不看,就想着往外爬。午饭没吃好,晚饭还不吃怎么行?我只得把团团强按在椅子上,胡乱地喂了几口。谁想,接下来的两天,情况更糟糕了。只要我伸手喂他,他就推开我的勺子,好几次把饭碗推洒,没等我发火他就委屈得哇哇大哭,这到底怎么了!
“也许是长牙太疼了,要不,去牙科看看?”“是不是母乳断得太早了,要不要多加一顿奶粉?”在团团“绝食”了3天后,我按捺不住了,各种纠结的想法一起涌上心头,恨不得儿子第二天就学会说话,赶紧告诉我原因。到第四天,我一想到喂团团吃饭就发怵,趁老公在家,赶紧把这个“苦差”交给他。我躲在厨房磨蹭,内心想远离那项讨厌的任务。一会儿,老公端着空碗进来了。“全吃了?”我喜出望外,跑出去一看,被餐桌旁的一片狼藉给吓傻了。儿子坐在餐椅里,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脸上简直是一幅人体彩绘。
本以为儿子的食欲恢复了,可到晚饭时又不行了。当我端着晚餐走向儿子时,他本能地把头扭向另一侧,紧闭小嘴,不肯给我任何机会。很明显,团团不是在拒绝吃饭,他是在排斥我,可是,为什么呢?他已经忘记了一次次喂饭时的亲子时光了吗?我眼前浮现的,净是他咂着小嘴儿使劲地品尝美食的神态。可惜,美食依旧,美好的时光却一去不返!
不得已,我又搬出老公这个救兵。这次,我没有走开,假装漫不经心地坐在远处,观察爷俩吃饭。本以为会看到一个温馨的场景,不想,这两人居然是各吃各的,谁都不理谁。儿子根本不会用勺子,吃的头发里都是胡萝卜末儿。老公偶尔帮他摘两粒下来,但大部分时候都置之不理。一不小心,儿子把面条弄翻了,我第一反应是冲上前去收拾残局,但好在及时地按捺了冲动,瞄着老公心想:“看你如何收拾残局!”万万没想到,老公丝毫不把儿子惹的麻烦放在心上,直接拿筷子从自己的碗里拨出一半给他,然后继续相安无事地吃饭。这果然是传说中当爹的看孩子的方法,我做不到!
他们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拿食物开玩笑,打扫战场的却只有我一个。从加辅食的第一天起,我洗了多少次沾满豌豆泥的衣服,又刷了多少次宝宝餐椅啊!家里的每一寸清洁,都是我努力的结果,怎能让孩子肆无忌惮地破坏呢?何况,除了做家里的卫生,给团团洗澡也是件麻烦事,想想就头大。我意识到,团团的“绝食”是在向我示威:他大了,不喜欢我喂饭了。可是,我们两个之间的利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在家里的清洁和孩子的自主之间,我必须做出选择。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就不让他去做,这个道理我懂,但实施起来并不简单。我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既然拦不住他想要长大的愿望,那就尽力做好防护措施吧。在我的痛苦和他的快乐中,取一个折中。
第二天,我在餐椅下铺了一次性桌布,给团团戴上浴帽,又给他围了一个超大的围裙,还在餐椅上铺了一层防滑垫。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我郑重其事地把勺子交到团团手中,一瞬间,“奇迹”出现了,我那个大胃王儿子回归了。他干掉了大部分午饭,当然,一小部分直接牺牲在从饭碗到他嘴里这短短的路途中。吃过饭,我拎起团团,把他身上残留的食物抖掉,然后开始打扫战场。好在有这些防护措施,打扫的过程没有想象中痛苦。大胆尝试后,我轻松了一些。原来,只要肯想办法,事情总是会解决的。况且,儿子要求的并不是很多。后来,我学到了一些更聪明的方法,怕团团把饭碗弄洒,一次只盛一点点食物,吃光了再盛新的;儿子喜欢把鸡蛋黄涂得到处都是,我就不动声色地引导他把蛋黄涂在面包上;有时候,为了让他练习用勺子,我来充当小宝宝,让他给我喂饭……
在我和儿子一次次斗智斗勇中,在儿子一次次笨拙的尝试后,他终于成功驾驭了手中的勺子。而且,在他看来,能够使用餐具的乐趣比把食物弄得一团糟的乐趣多很多。他开始试着用勺子舀水、舀奶,甚至是舀面包片……当他可以不依靠别人的帮助,好好地使用餐具时,我们之间关于食物的战争就接近尾声了。
今后,我们可能还要经历很多场类似的战争。不过,有了这次经验,我会更从容地应对。过多的阻止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然后,他们会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只有努力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试图从环境或者互动方式上修正原来的不足,才有机会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法,应对孩子成长中的正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