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大脑是啥样?
我们都曾度过这样的青春,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了”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帅气的事情。
青春期的大脑热爱冒险。成年大脑对“损失”更敏感。但对青春期大脑来说,最能打动他们的是“没准会有超出预期的收益”,此时的大脑中,“快乐中枢”腹侧纹状体有着较大的面积和密集的灰质,令少年们对能带来奖赏的多巴胺尤其敏感。当收到的奖金比预期更多时,8至30岁的被试者里,快乐中枢反应最大的是14至19岁的人群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许多人从青春期开始沉迷于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统的上瘾物——烟草、酒精、赌博、上网、游戏……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要求他们迅速按下正确的按键,成功就会得到奖金,有趣的是,即使失败,这群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 。正常大脑会“厌恶损失”,上瘾的青春期大脑反而可能“追逐损失”。父母眼中,这叫“专干蠢事”。
青春期的大脑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身上”。 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五岁开始才逐渐习得,一般到三十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的研究者就曾发现,成年人在行动前,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就没出现在他们脑中。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的行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
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春期的孩子们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还专干蠢事的奇葩。有统计显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三天就会发生一次冲突,每次争吵平均11分钟。
当然,世事无绝对。对于青春期的这些表现还得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一番。这样,或许能从中找出某些个平衡点,让青春期不再那样可怕,青春期也一样美好阳光。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边缘人”?
过去,还在儿童时,他们心目中,存在两个世界,孩子的天地和大人的世界。他们曾经清晰地认定,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儿童自我的世界,没法与大人的世界平等。因此,孩子接受父母的管教,天经地义,理当如此。
现在,他们逐渐走出那个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挪步。可是,这两个世界之间,路程并不算短。于是,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他们成了两边都不隶属的“边缘人”。一个新的中间世界产生了,这就是青年世界。
你说他们是儿童,现在,决不会再被他们认同。是啊!男孩子,崇尚体育,爱好运动,而且,从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自己——体质,日益发达;力量,日益强大。女孩子,通过人们投来的目光,特别是异性,更关注自己身体外貌。成人,不正是如此的吗?可是,自己这就算成人?底气又觉不足。回头望望,那个狭小的儿童世界已容不下自己。向前看看,成人世界的门槛还无力迈入。于是,深刻的矛盾摆在了面前,回避不了。
“快快长大,快快长大!”我们小时候,天天都在期盼着有朝一日长成大人。于是,在潜意识里,就会无形中地憎恨自己,那么弱小,不像个大人。有的也会憎恨父母,是居高临下的父母,强大的父母,使自己更觉不像个大人。
怎么办?与父母去抗衡,掂掂自己是否真有力量。这举动,一方面表现出对儿童时盲从父母的怀疑;另一方面,又表现了用自己的双手去建造自己世界的愿望。
可是,抗衡进行得并不顺利。于是,自信维持不了多久,又有自卑袭来。就这样,动荡、狂飙何曾休止过?矛盾,冲突,烦恼,使青年陷入混乱。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但同时,每个人又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认为别人肯定、认识的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也许一直在笑,但真正的我一直在哭泣呢……”,如果是这样,心中会产生莫大的恐惧感,反射为一种不依从的行为。
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独立思想、个人爱好、以及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隐私或者是希望别人理解而又得不到理解的领域。我们也许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误解、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的世界中。
而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心里上的一个“过渡期”,渴望肯定、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渐加强,由于身体发育已经和成人差不多,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迫切地想要脱离成人的监护,却依旧缺少足以保证自我生存的力量和智慧。为了表现自己,孩子们往往会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其实,他们如此做,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会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争取”自己的地位。但这样的“争取”很多时候变成大人眼中的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随着晚婚晚育观念的普及,父母进入更年期时孩子大多也处在动荡的青春期。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人生中不稳定的阶段,一个是处于成长期,一个是处于衰退期。在这一时期,子女与父母亲均处于格外紧张的状态,一旦碰撞出火星,便极有可能把两代人一并烧伤。
一位40多岁的母亲,进入更年期后,变得多疑、心烦意乱、好发脾气。这时,她的15岁的女儿进入了青春期,表现得非常叛逆。于是,更年期的母亲与青春期的女儿战事不断。女儿总是抱怨母亲管得太严,听听流行歌,说是“靡靡之音”;出去玩,也要刨根问底调查一番;稍微解释下,就是一顿臭骂,简直不可理喻……而母亲对女儿的一些追星行为觉得无聊又无脑;只要谈到班上的某个男生,母亲就觉得别扭,气不打一处来;还总觉得孩子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心思没花在学习上;故意和自己作对等等,这样的战争一波接一波地袭来,弄得家无宁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10~20岁为青春期。在这一时期里,青少年的身心都会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逐步产生了思考问题的浓厚兴趣,热衷于争论和思想交流。他们急于独立,渴望被大人尊重,更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却屡屡惨遭失败。因此,他们以苛刻的眼光审视父母与社会,对大人强烈的轻视感中带有一定程度的仇恨,这种自主的青春期意识,使这一阶段的家庭代际冲突犹如大海的波涛永无宁日。也有的心理学家划出了年龄段的特征: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10~20岁是对父母的轻视期,20~30岁是对父母的理解期,30~40岁是对父母的深爱期,但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所谓代际冲突,主要指10~20岁的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是青春期现象,而中学生是最具典型意义的群体。
这时,如果孩子的青春期撞上母亲的更年期,对处于更年期的母亲来说,因为情绪不稳、心情烦躁,对儿女心烦话多。虽然很多人主观上是为了孩子,潜意识里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你听我说”的需要。于是,孩子与家长常会出现对着干的现象。
更年期遭遇青春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应对?作为母亲,应该避免居高临下对待孩子,尽量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朋友,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子女也应该理解母亲,平时帮母亲多做些家务,经常进行沟通,用心去爱自己的母亲。而作为丈夫和父亲,如果发现妻子和孩子的冲突,一定要从中多做些化解工作。
有研究表明,母亲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的性格中关系更为直接,母亲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率直,有活动能力;母亲过分严厉,子女表现则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胆怯;母亲处事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为神经质、自以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心等。因此,处于更年期的母亲尤其要注意自己情绪生活的健康性,学会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能放任自流或强行压抑,并训练和引导孩子学会情绪调控,尤其是在消极情绪的调控上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这样应对青春期的“叛逆”
“欣然接受”青春期的“叛逆”
专家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通过竞争增强自信心的过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龄的“优秀生”,而是喜欢挑战“权威”,在孩子心里,这种权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师。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当孩子进入十几岁后,开始变得特别爱面子,家长再像以前那样大呼小叫,肯定会惹孩子不高兴,和孩子打球、做游戏赢了孩子,他们甚至会气得痛哭,而孩子在学校也不再对老师崇拜和尊敬,却换之以评头论足,甚至针锋相对。
“这都是青春期孩子‘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挑战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孩子往往将这种挑战的对象锁定在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胡邓认为,家长对孩子在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而应该“欣然接受”。
“首先,这种‘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胡邓说,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这种叛逆是必须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经过这种冲突才能初步建立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础。当孩子在对家长表现出挑战的迹象时,家长最好能表现出有原则的示弱,而适当帮助孩子增强这种自信。
胡邓说,这种“叛逆”也是双赢的,孩子在通过“幼稚”的竞争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将要减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家长在此时应该告诉自己,换个角度理解子女,并有意识地给他们更多更自由的成长空间。
适当尊重孩子的“叛逆期”
尽管父母会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但养育这件事,从来都是充满互动的双向过程。父母在教导人情世态、“社会化”下一代的同时,青少年也会给“知识陈旧落后”的父母带来最新的时代观念,从而“社会化”父母。在此过程中,越是拥有开明心态、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赢得青少年的信任。
青少年爱父母,并非因为父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父母爱青少年,也不该带有“你必须完美”的附加条件,而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接受青少年的本来模样。自认父母关爱并会支持自己的青少年,可以成长为所谓的“安全型依恋者”,他们适应性更好,社交能力更强,也更能在困境中平复情绪,找到合适出路。而依恋类型是焦虑或回避的青少年,则会更带有敌意,也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所以,亲爱的父母,假如你们不想让孩子日后的生活变得懦弱而平庸,不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家庭,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朝气,那就让他在青春期的年龄段,适度地发泄,适度地放肆,适度地反抗,和孩子多多交流,总之,请尊重孩子的“叛逆期”!
批评孩子要把握分寸
要想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父母就不能滥用批评。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评孩子时要分清场合,不要当众尤其是当着孩子同学和朋友的面;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格。
谁没青春过?对于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家长要用理解甚至欣赏的态度去面对,要知道,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一味地打压,只会影响彼此的交流沟通,甚至扭曲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成长,可以从和孩子切身相关的小事入手。如孩子爱打篮球,那就可以从他喜欢的篮球明星身上把问题展开,通过明星的成长经历来引导孩子。想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类行为,就要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的冲突。由此才能保证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侵犯。当他有错误的时候,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进行教育,而是私底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帮助孩子分辨清楚是非的同时,要让他们意识到其实父母是关注自己的,更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已经长大的成年人来看待。
一个好的倾听者往往比一个雄辩的批评家更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逆反问题。在充分了解了孩子所思所想之后,父母可以对孩子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判断进行修正,可以明确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断是不对的,是父母不能同意和接受的,但在否定孩子的同时,父母也有必要表达出对他的充分理解。孩子如果感觉父母的态度是和蔼可亲的,对自己是能够理解的,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的,他自然也会乐于考虑父母的意见,而不会不假思索地与父母对着干。
也许我们需要寻求解决叛逆的方法,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可以解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观察、衡量、理解世界,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全面、完整地了解现在、了解他人,这是人类智慧中虚妄的一面。青少年在这种不理解中成长,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逆反心理就犹如一只猛虎成为他们试图摆脱或者逃避这一切的突破口。
假如人们能够换一种角度来观察世界,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人,对他人的恐惧、不安和逃避就会减少,如果能够这样,就能走出原来封闭、狭隘的世界,发现一个全新的环境。因此,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补完的过程。不论社会,教育界,家庭,少年自己都应该正确认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