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在网络上、生活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警示那些以恋爱之名“玩弄”女性感情的男人们:如果不想结婚,请你走远点,再远点。
多年之后,这句话终于被徐静蕾改写了。
在女神们纷纷结婚的2014年,老徐却逆势发布了不婚宣言:不结婚,不生子。她说自己现在恋爱挺高兴的,也对那些潜在的操心者们提前回应:你有我高兴吗,你还反对我?
就在徐静蕾这言简意赅的不婚宣言发布没多久,国内的电视荧屏被一部《离婚律师》搅热,姚晨和吴秀波扮演的律师角色,在一桩又一桩或狗血或离奇的离婚案件中,感受着世间冷暖,见识着人心多变,体会着婚姻的脆弱与悲凉。
把徐静蕾和《离婚律师》放在一起对比来看,感触更深,触目惊心——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女人如徐静蕾,才敢于有“不结婚”的梦想,而更多埋首家庭企图以相夫教子换取社会尊重的主妇们,正在忙不迭地严防死守第三者,即便丈夫有了情况后也要死死守住“不离婚”的最后防线……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居然真的就这么大。同样是女人,一个恣意享受生活与感情,另一个,却在固守婚姻的路途中,丢失了自己。
时间退回十年前,我们大约想象不到,徐静蕾会是“四小花旦”中特立独行的一个。但她又的确是四个女孩中,最理性、最独立的一个,也可以说是最早拥有自我的一个。她没有要走高端路线去海外发展;谈过几次恋爱,都很低调,偏爱有才华的男孩,恋爱不成就好聚好散,更没有被情感左右着事业线和人生路……女明星们成名之后大都价码上扬,挑戏严苛,拍很多广告做很多代言,这才是一条标准的女星之路。
徐静蕾做的事情却不太一样,她写博客写得很勤奋,曾是当之无愧的“博客女王”。到后来当导演拍片子也是,导演处女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映时,风评并不算好,难为她一个当红女明星居然能够咽得下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恶评,埋下头继续写、继续导。之后的几部片子渐渐有了掌声,一直到《杜拉拉升职记》,她成了当之无愧的票房保证,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
略加总结的话,徐静蕾的成长经历简直是“一个女孩的成长史”。年轻的时候踏入社会,初入职场,在别人的带领下,见识各种花红柳绿、光怪陆离;她一边观察,一边学习,一边成长,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有一天她足够强大了,再也不需要别人的引领了,她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来做,做所有事情的标准是“我喜欢”。她明明可以做一个安静的女神,却偏不,当导演,做编剧,拍电影,把“我高兴了我乐意”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惜,在中国女性的身上,对“我高兴”的执着太少见了。十八岁之前,已经是被规划好了的,上学、读书、高考;成年之后,要在家长的层层把关下恋爱、相亲、结婚、生子;以至于,到三十岁上下,没结婚的一定是惶恐不安唯恐自己真的嫁不出去,结了婚的忙着生孩子忙着照顾老公,走上了“贤妻路线”,家庭是第一要义,女性的自我,那是什么东西?
2013年,曾经有一部很红的日剧在大龄青年中风靡,是天海佑希领衔主演的《不结婚》,传达的是应该把握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尽情享受爱情或者生活中的快乐,而不要强行逼迫自己钻进婚姻的圈套中。
实际上,像徐静蕾这样“不想结婚的女人”,也可以成为“不怕离婚的女人”,她们获得了财务自由,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灵自由。结婚,不是她们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幸福的标准,所以结婚与否根本不重要;即便是已身在婚姻中,她们也可以获得同样的自由和独立,而此时,当感情走到尽头、婚姻无法维系,离婚也不会被当成一件悲剧事件,而只是从一段感情中抽离出来,仅此而已。
这样的女孩,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有最独立、最完整的自我,也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地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像《离婚律师》中的阔太苗锦绣那样,即使离婚可以分得一大笔财产,也仍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文/林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