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好文明家庭”黄小连家庭事迹
在安徽太湖县徐桥镇桥东村有这样一个家庭,母亲守寡四十余年,凭一副柔弱多病的身躯、疲惫劳损的肩膀和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独自将四个未成年子女一手养大成人,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子女孝顺厚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相互扶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并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让母亲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人待人真诚、热情,与邻里相处和睦,并热心帮助别人,用默默的行动表达对邻里、对亲朋、对政府、对社会的感激,用平凡的实际诠释了人间大爱。这就是被当地人连连称道的黄小连家庭。
用坚强为子女筑起温馨港湾
母亲黄小连现年80岁,是一个目不识丁、年迈体弱但十分坚强的农村妇女,。她40岁时,丈夫去世,她一人挑起一个五口之家。在那个温饱也难以维持的年代,任劳任怨,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厄运,以惊人的意志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妇道与深厚的母爱充满每一个艰难的日子。
黄小连出生在太湖县一个贫寒农家,兄妹七人排第五,因生活窘迫,黄家无力抚养,在她不足3岁时,她被送给邻村王氏家族作侍候他人的童养媳。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她得以解除童养媳婚姻。19岁时嫁给逃荒落难、漂流他乡的山区私塾青年胡治英。她和丈夫相依为命,一条扁担,两个箩筐,白手起家,靠从步行七天六夜的深山老家(太湖县弥陀镇九田栗树村)一棵一棵肩扛杉树卖钱,积攒三年,在徐桥镇桥东村建起三间土砖泥墙瓦顶的简陋之家。婚后第六年,遭遇历史罕见自然灾害,饥饿、奔波、劳累加疾病先后夺走了她头三个孩子的生命。黄小连欲哭无泪,伤心欲绝。
俗语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丈夫胡治英因成份不好,不堪人格凌辱、身心摧残,于1974年含冤去世,英年早逝,把四个未成年的孩子丢给了软弱无助的妻子黄小连。当时,老大不满10岁,老二7岁,老三4岁,最小的女儿不满周岁。丈夫的离去,让她感到天塌下来了,整整一个多月未进一粒米,每天靠亲戚出资请农村“赤脚医生”打点滴维系生命。看到几个稚气未脱的儿女,想起丈夫临终遗言“一定要将孩子养大”,三个月后,她强打起精神,咬牙慢慢振作起来。就这样,黄小连独自一人挑起了抚养四个孩子的重担。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要将四个子女养大,是多么不容易呀!孩子们少不更事,懵懂无知,尤其是1岁的小女嗷嗷待哺,别说帮上忙,还得操一片心。她一个人既承担男人的苦力活,耕田刨地,肩挑手扛,又承担母亲的家务活,烧茶做饭,浆洗缝补。再煎熬,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她白天要去地里干活,便把小孩子用绳子拴在屋里,锁在家里,晚上回来,看到孩子满脸鼻涕,满脸泪水,满身灰尘,满身屎尿,她与孩子抱头痛哭.....因工分太少,生产队里粮食分得少,四个孩子根本不够吃,她常常稀饭里加盐。晚上,看着四个饥饿的孩子大口抢吃,她故意说自己不饿,尽量让孩子吃得饱一些。有一次,大儿子放学回家告诉她:“妈妈:放学路上,看到别人家父母赶集回来,手里提着草绳系的一条块新鲜猪肉,我好想跑上去咬一口.....”她无言以答。当晚,她躲在被窝里泪流不止,彻夜难眠。有时白天农活太苦太累,憋得太久,心里觉得实在难以支撑时,她常常等几个孩子睡着了,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静悄悄安顿好,锁上门,走到村外丈夫坟上,去尽情哭诉一番,这是她的一种倾诉,一种释放,也是她与丈夫情感、灵魂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她勤俭持家,守寡的四十年里,几乎没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服,家里的被褥、蚊帐、床单,她总是补了再补,补丁叠补丁,鞋袜衣帽,都是老大穿过老二穿,真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每年逢过年,她总会拿出自己平时熬夜,亲手一针一线用各种旁人家废弃布条做成的新布鞋,给孩子们穿上,这是她给孩子们最开心的新年礼物。后来子女长大成人了,生活渐渐好了,她还是一样的俭朴。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黄小连对子女的教育从不马虎。她常常教育子女:要爱党、爱国、爱家;关心社会,关爱邻里,尊老爱幼,行善积德。她的口头禅是:“人不怕穷,就怕没志气”、“做人要走正道,莫做亏心事,莫赚黑心钱”、“能吃苦头,好事带头,莫耍滑头,儿有奔头,母有盼头”。她以自己的含辛茹苦,言传身教,感动、感染、激励着她的子女。在她的艰辛培养下,她的长子如愿考上省重点大学,后又通过全国公开招考调干考试,顺利调入当时的改革前沿阵地-深圳特区工作,把户口迁入深圳,并在深圳安家落户。她的两个女儿也都成家立业,生活美满如意。她的孙子已同济大学毕业,留学国外,并在国外工作。
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黄小连,如同一面道德镜子,照出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也照出了农村优秀妇女的质朴、坚毅与崇高。
用孝心为母亲撑起美丽晴空
母亲的真善美,在子女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母亲因劳累步履蹒跚,母亲因苦难身心疲惫,子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法说出更多宽慰的话,只是默默地用一片孝心来回报母亲的恩情。
大儿子胡震东在读高中时,因心痛母亲压力大,太辛苦,几次想辍学回家务农,帮母亲干农活。但母亲坚决不允许,坚定地对他说:“ 儿子,你是妈妈苦苦支撑的希望,妈妈再苦再累,哪怕要饭也要供你读书上学,你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孝敬。”胡震东记住了母亲的话,学习更加刻苦,往往别的同学上床休息了,他还在就着微弱的灯光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震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大学,后又通过了全国公开招考调干考试,在深圳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的胡震东,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兢兢业业,工作成绩相当出色,是单位的骨干。远在他乡,母亲是他最大的牵挂。工作的头几年,打个长途电话问候母亲,向母亲报个平安,是他每天下班后必做的一件事。他家是那一带第一个安装固定电话的家庭,就是为了能及时了解母亲在家的情况。这些年,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身体渐渐差了,心脏病、高血压及并发症慢慢找上身来,他的牵挂又多了一份。母亲一发病,他便火急火燎地从深圳赶回来,端茶倒水伺候在母亲病床前。实在放心不下母亲的胡震东,一心想将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伺俸,让她能享点福,可在农村里住惯了的母亲却很难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再则,母亲也放不下他的弟弟胡的苟。胡的苟因营养不良,加上罹患小儿麻痹症没有得到及时治疗,5岁时四肢严重致残,至今43岁生活仍不能完全自理,且脾气古怪,情绪波动大。1998年和2002年,胡震东想办法将母亲接到深圳身边照顾,为了让母亲能在那儿住得安心,他请人照看家里的弟弟,在深圳帮两个妹妹和妹夫都找到了打工的机会,将他们一起接过去,共同照顾母亲。就是这样,母亲一次也只住了两、三个月。
母亲执意要住在乡下,子女们只好随着母亲的心愿。为了让母亲在家的生活过得安逸些,嫁在附近的小女儿几乎天天都要回家看看,帮母亲洗衣、烧饭、弄菜,有时候从家里煲好鸡汤送过来。为了能及时送发病的母亲到医院救治,2005年,胡震东在徐桥医院对面买了一套房子,让母亲和弟弟住在那,方便母亲去医院看病。
在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前不久,胡震东还是决定将母亲接到身边,一来可以随时知道母亲的身体状况,二来可以让母亲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为了除去母亲心头的担忧,他将不能自理的弟弟也一块接过去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因为子女的孝顺,虽然有病疼的折磨,但母亲的脸上时刻流露着慈祥的笑容。这笑容的背后,是温暖,是幸福。
用爱心为别人点燃生活希望
告别苦难,过上幸福日子的黄小连一家人,并没有忘记困难时邻居、亲戚、朋友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他们时刻想着回报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多年前,曾经有不少人劝黄小连去找有关单位为丈夫平反,要赔偿。可黄小连坦然地拒绝了。她说:“那都是以前的事了,还提干什么。再说,这么多年,我能把4个娃拉扯大,也是靠上面各级政府的帮助。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也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做人要懂得感恩。政府帮我渡过了最煎熬的日子,我一家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黄小连不仅不去找麻烦,还成了当地的“热心人”。邻居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只要她能办到的,她都爽快地去做;子女们给她买的时髦的衣服和好吃的点心,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愿意送给周边生活比较困难的老人。
母亲的这份爱心也影响了几个孩子。这几年,胡震东先后在该县北中镇、百里镇等地资助了4、5名学生上学。每年不仅给资助学生寄生活、学习费用,还给他们买衣服、送文具,经常和他们交流沟通,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美丽的梦想。
爱心就这样,从这个家里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