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的草莓红了,红透了大江南北。蒋秀芝也红了,她从一个对草莓一无所知的农家妇女,成长为长丰县名副其实的“草莓皇后”,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蒋秀芝:“草莓皇后”用心绘“红颜”
到长丰摘草莓去!每年的三四月间,摘草莓成了安徽合肥市及周边地市的“城里人”最热衷的假日娱乐项目。而到了长丰县水湖镇,说到“草莓皇后”蒋秀芝,没有谁不知道的。这位四十出头的普通农家妇女,却是长丰县远近闻名的草莓生产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她不仅敢于尝鲜,摸索创业,更在创业成功后无私地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并将草莓产业做大,带动了长丰县旅游和餐饮产业。
草莓好吃果难栽
1972年,蒋秀芝出生于安徽合肥长丰县水湖镇蒋赵村。家里兄弟姐妹四个,她排行老大。父母都是当地农民,家境贫困。虽然如此,父母一直坚持让四个孩子读书,并希望他们将来能靠所学改变命运。
1990年,蒋秀芝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蒋郢小学代课一年半后,蒋秀芝迈出了家乡,来到浙江宁波。离家时她满怀雄心:都说浙江人会做生意,自己年轻又能吃苦,此番出去一定要多学习,闯出一番事业来。
蒋秀芝怀揣着梦想在宁波找希望。可是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一个外来妹想在这里扎根简直比登天还难。她先后去罐头厂、电子厂打过工,又在饭店里做过配菜员,遗憾的是,本领学不到,劳动量却大得惊人。
背井离乡两年,备受挫折的蒋秀芝回到家乡。1994年,她经村里人介绍,嫁给了阮巷村农民王来胜,之后有了一儿一女。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可蒋秀芝的心却并不安定,始终梦想着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不一样的人生来。可是在农村,实现这样的梦想太难了。
蒋秀芝的夫家在长丰县是出了名的“草莓世家”。不会种草莓的她,看着丈夫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交流着种植经验,她十分羡慕,暗下决心:“我要学会种草莓,并且要种出特色来!”
机会往往就在不经意中出现。1995年春节期间,蒋秀芝到淮南办事,发现街上竟然有卖草莓的。她很吃惊:丈夫家种的草莓品种“宝交早生”要到每年的3月才能上市,现在才刚进入2月,怎么就有草莓了?蒋秀芝和卖草莓的农民攀谈起来,得知这个品种叫“丰香”,竟然卖18元一斤。要知道,当时家里的“宝交早生”最多卖3.5元一斤啊。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吧,冬天就上市的草莓自然能卖个好价钱。蒋秀芝敏锐地意识到,创业的机会来了!
回家后,她立马找到镇里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付镇长,我这次在淮南看到一种叫‘丰香’的草莓,腊月里就能上市,经济价值高,我很想试着种,但不知道它的生长习性、品种从哪引进,您能帮我打听打听吗?”付镇长很感兴趣,立刻联系南京医药科学院,咨询了相关信息后,果断引进了“丰香”,并交给蒋秀芝试种。
1995年9月,蒋秀芝满腔热情地在自家草莓地里种下“丰香”,期待着好收成。可事与愿违,几个月后,草莓光开花不结果,后来好不容易结果了,一遇到水就烂了;草莓产量低,当年连成本都没收回。蒋秀芝很着急,通过查找资料,并咨询县科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得知原来是自己种植管理技术没到位。第二年,蒋秀芝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为草莓地铺上地膜,果然产量提高了。可新问题又接踵而来,结出来的草莓长得奇形怪状,让人看了没有食欲。蒋秀芝发愁了,难道“丰香”在这里遭遇了水土不服?种“丰香”是个错误?
就在蒋秀芝一筹莫展时,县科技中心请来以色列专家为农户指导,教给大家蜜蜂授粉技术。这时,蒋秀芝才明白,自己种植的“丰香”之所以长得怪,就是因为冬天草莓大棚里温度低,风进不来,影响了授粉。
从那以后,到了授粉期,每天天刚亮,蒋秀芝和丈夫王来胜就挑着担子送蜜蜂去草莓棚,晚上再把蜜蜂挑回家,风雨无阻。从此,“丰香”就像经过美容一般,果实个大圆润,产量也提高了30%,引得村里的农户家家都想种植“丰香”。大家纷纷赶来向蒋秀芝请教,蒋秀芝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了乡亲们。
“一号”草莓我来种
“丰香”推广开后,蒋秀芝听说付镇长又在镇上推广一个草莓新品种,于是主动找到付镇长。原来,付镇长在农科杂志上看到,草莓出了一个新品种叫“新屯一号”,内行的他觉得很有种植前途,于是到上海农科院买回了1万棵苗,想无偿提供给种植户试种。“可惜我问了好几家,因为怕有风险,没人敢尝试种植。”付镇长边说边摇头。蒋秀芝当即表示:“交给我吧,我来种!失败了,别的农户避免了损失;成功了,我们就又能推广一个新品种了,大家也可以少走弯路。”
“新屯一号”成熟时,乡亲们都上门来尝鲜,忍不住啧啧称赞。普通草莓含糖量一般在8%~13%,而“新屯一号”竟然达到了18%!很快,村里都传开了,又有大批村民来讨教。付镇长建议蒋秀芝把苗子发放给其他的农户做种苗,好尽快在全镇推广。蒋秀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以后草莓有了新品种,还让我来试种吧,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4年2月,在中国长丰第三届草莓节活动中,蒋秀芝的“新屯一号”被长丰县农委评为五星级“草莓皇后”称号。第一次参加评比就拿到了如此荣誉,蒋秀芝很兴奋,她用评比的600元奖金去县里的超市买了很多糖果,带回家分给乡亲们吃。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此后见到她都喊她“草莓皇后”,蒋秀芝总是谦虚地笑笑说:“这个‘草莓皇后’其实是‘新屯一号’,我只是培养‘皇后’的普通人。”
2004年,蒋秀芝种植了5亩草莓,年收入达3万多元。她大胆接受新技术,在水湖镇带头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现在,蒋秀芝的草莓园己成了水湖镇的示范点,许多县内外农户经常登门取经,蒋秀芝总是热情给予帮助。很多村民在她的指导下,都学到了种植草莓的技术,她也因此带动了整个长丰县草莓种植业的发展。
随着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销售,存在较多弊端。为解决根本问题,2001年,蒋秀芝牵头成立长丰县水湖镇草莓协会,着重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信息服务。该协会2006年被评为合肥市十佳科普示范单位。 蒋秀芝起初种植草莓的地都是自家的田块,大小不一,最长的60米,最小的只有十几米,形成不了规模化种植。2006年,她通过镇领导的帮助,在镇上铁路桥附近租了23亩土地。望着眼前方整的土地,蒋秀芝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片红艳艳的草莓园。
租地第一年,草莓长势喜人,收成很好。可到了2007年春节期间,突然来袭的一场龙卷风把草莓棚的钢架都刮断了。一夜之间,草莓棚被夷为平地,蒋秀芝的心都要被掏空了:辛辛苦苦干了几年赚的钱,还不够赔的。她坐在一片狼藉的地里大哭了一场,情绪低落到极点。关键时刻,镇领导拉了她一把,资助她1万元,鼓励她从头再来。蒋秀芝抹干眼泪,一点点地将地里没受伤的草莓采摘下来,卖了一些钱,再加上资助,咬牙将草莓棚重新建了起来。
经历了风雨,蒋秀芝更加用心地研究草莓的种植及新品种的开发,她觉得,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对得起信任和帮助自己的人,并继续倾心帮助有需要的乡亲们。
草莓初红蝶恋花
2007年8月,蒋秀芝在原协会的基础上牵头发起成立了长丰县兴农草莓专业合作社,她也当仁不让地担任起了合作社理事长一职。合作社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采购供应,统一储运销售,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注册认证。这样一来,长丰县的草莓名气很快打出去了,合作社草莓先后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了产品品牌和档次。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300多名,分布在全镇各村,有力地促进了水湖草莓产业的发展。
种植草莓这些年,蒋秀芝一直没有放松学习,“种植草莓时间越长,我越是觉得知识欠缺,越是渴望学到新技术。”多年来,在原来的基础上,蒋秀芝引进了“章姬”、“红颜”、“雪妹”、“红袖添香”等新优草莓品种16个,并鼓励少数经验丰富的农户和她一起栽培试种,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
蒋秀芝是个勤快人,除了自己琢磨,她还经常跑到县科技局请教新技术。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她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学习,并参加各地草莓节的评比活动。每到一处,蒋秀芝都积极地向同行取经,很快掌握了绿色草莓栽培新技术。学习回来,她又忙着将新技术在合作社内推广。在她的带动下,合作社农户学习氛围越来越热烈,草莓品质得到了极大提高,水湖镇草莓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绿色食品A级”称号。
水家湖九分场里,每年刚开春,草莓就露出了红颜。经常有过路人咨询农户,能否来这里付费采摘草莓。蒋秀芝再次敏锐地抓住了商机:现在城里人厌倦了都市的喧嚣,十分热衷到农村来体验生活,能不能利用草莓来开辟一个农村休闲娱乐项目呢?于是,蒋秀芝和镇领导一合计,于2007年牵头开辟了“蝶恋花”草莓采摘观光园。在观光园里,游客可以自己挑选、采摘草莓,体验农民生活,并且身心也得到了极好的休息。
一到春季,长丰县周边城市的居民都涌向这里。“蝶恋花”草莓园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两三百名游客轮流采摘草莓。到了3月草莓采摘旺季,游客还需要提前预约才能享受到如此贴近自然的休闲方式。同时,草莓采摘休闲旅游也扩大了长丰草莓的影响,带动了长丰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长丰县的草莓红了,红透了大江南北。每年年初,会有500个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运货商,游走在长丰的田间地头,农户的草莓园外停的满是全国各地的车辆。长丰草莓甚至还打开了国际市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速冻草莓远销到日本、韩国等。
蒋秀芝也红了,她从一个对草莓一无所知的农家妇女,成长为长丰县名副其实的“草莓皇后”,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2006年12月,她被县政府授予草莓功臣金奖;2007年9月获合肥市“农村青年科技致富二等奖”;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合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被合肥市妇联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2009年,被评为合肥市拔尖人才;她的草莓基地被市妇联授予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她所生产的草莓参加中国昌平草莓擂台赛,获得二等奖,2010年3月参加中国南京溧水草莓评比获一等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她还光荣地被推选为火炬接力手……
光环之下,每一个“女强人”都有着满腹辛酸与感慨。因为同时任村里的计生专干,蒋秀芝需要一边忙草莓产业,一边担负计生工作,自然对家庭疏于照料。两个孩子小的时候,经常被她带到田间地头;或者坐在她回家必经的一座小桥上,望眼欲穿地等着妈妈回家……孩子们渴望母爱的眼神深深地烙印在蒋秀芝的心里。好在家人对她的事业十分支持,孩子也十分懂事,蒋秀芝说:“唯有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份深爱!”
摘自《江淮巾帼风采之群英礼赞》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