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正是蒙正“女德”的精髓:“如果要做女强人,你就得切掉子宫、切掉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
大多数女学员没有受过高等的文化教育,不少相信压缩自己、相夫教子是获得救赎的唯一方式。
按照女德班的逻辑,德行好的人才能拥有健康和财富,“德不配位”迟早人财两空。所以,以“德”载“物”、获得“福报”,是许多蒙正女德班学员们终极追求。
“今天,物质发达、经济发达、科技发达,却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了家庭孝道,我们的生活将走入空虚与迷茫的名利与物欲的追逐中,精神世界一片渺茫……”这是某女德班的宣传语,也是更多人们内心的声音。
蒙正国学馆“女德班”假借“国学”外衣,蛊惑女性通过甘于牺牲、自我压缩的“奴化”方式,化解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家庭和美甚至是社会的和谐。本报在此前的评论中已经表明,这种突破两性关系基本底线、牺牲女性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的“洗脑”教育,提供的无非是精神上的催眠药和麻醉剂,其实质是一场封建沉渣泛起的闹剧。
明眼人一看即知,“女德班”的举办者打着“圣贤”名义,满嘴讲的却是早已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背后更是一肚子肮脏的利润算计。对于如此反女性的“奴化”教育,女性学员不仅支付了一笔不菲的学费,而且还向馆长一鞠躬三叩首,才获得所谓“入场券”,这让不少人对这些女性学员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
虽然,入班接受所谓“女德”教育的女性只是极少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是极少数而忽视这一反智的现象。这些女性生存境况各异,需要细致的调查才能掌握其真正的动机。与其简单地说这些女性学员是自作自受,还不如面对面、心贴心地去倾听、去了解。一些女性面对平衡工作家庭矛盾等诸多挑战时,为了实现不堪重负的“女性价值”,无奈之下抓住了“女德班”的救命稻草,期待获得救赎,却又陷入了新的陷阱。当然,无论怎样的境遇都不是失去理性和自我的理由。我们期待这些女性认清“女德班”的真面目,吸取教训,重新出发。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该思考如何遏制类似有悖公序良俗的闹剧、如何支持和引导女性成长发展等更加根本性的问题。此前,“女德馆”已经存续一段时间,而且绵延全国多个城市,但是有关部门疏于监管。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班”被媒体曝光后,舆论为之哗然,当地政府部门开始关注,及时纠偏,责令“女德馆”停办,防止这种“有毒”的教育肆意横行。当然,为女性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支持则是更深层也是更现实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对荒唐的“女德班”,当地政府部门并不是简单地一关了之。除了教育部门会同民政、公安、工商、人力资源、文化等部门联合排查、加强监管外,作为“娘家人”的妇联组织也主动作为,联系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社工人员,与“女德班”的学员分别谈话,了解她们的思想和现状,并向她们提供咨询服务,解决心里困惑。
让女性远离扭曲的“女德”教育,走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道路上,需要女性的自觉,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