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美好:从98年《献血法》开始,一直在激励,从未被超越
无偿献血的节点是1998年的《献血法》。许多人献血的一个重大理由是自己和亲人用血方便,依据正是这部法律。然而,这个中国大陆司空见惯的常识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是没有的。该法条是当年专门修订,为鼓励大家无偿献血放的“大招。”“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里这么说——有些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有些地方、部门提出,为推动无偿献血制度的建立,建议对无偿献血的公民及其亲属优惠用血。因此,建议将草案第十四条修改为:“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前款规定的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前款规定的费用。”
献血者能够免费用血,这样的大“优惠”看上去特别激励人。在中国大陆之外,献血率不错的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都没有,多是精神上的鼓励,荣誉上的表彰(部分地方是“纳入医保”,这是全民免费,与献血优惠不是一个体系)。有时候会有一些幸运者可以得到体育比赛或者音乐演出的门票,也是公益性质的赞助。因为献血本身是回馈社会,奉献爱心,本质上和“冰桶挑战”的慈善精神是一样的。反观中国大陆,除了用血优惠而外,不少地方有不同物质奖励。而因为近些年的血荒,有些地方直接把献血率和考核联系在一起,于是招数频出,营养补贴、坐火车优先、考核得先进……
所以,中考加分也好,领证先献血也好,也不算特别创新的、重大的激励与督促。
实践残酷:多年来“领先全球”的奖励措施不仅没帮助还带来重大障碍
根据《献血法》,每个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优惠细则。由于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优惠制度,本地献血只能本地用。许多人不停追问的是,为何献血容易用血难?真到用血的时候手续麻烦不说,还很可能享受不到免费,明明已经献血了,亲属用血时还不被承认,需要去再献血置换用血(即所谓的“互助献血”),不献血不手术。这些问题深深动摇着大家的信任感,很容易催生抵触感。前几天,来自广东东莞的《公众献血问卷调查》显示,从未参加过献血的人中,有两成四担心血液被非法买卖和认为献血利益得不到保障。虽然缺乏近期全国性调查,不过这个数据和网友们的大量发言很吻合。
总之,明明是一项很好的重大举措,最后却让人望而生畏、缺乏信任。而又因为老的激励不行,许多人觉得肯定是还不够,开始说要有更多激励。
所以,中国的献血率低位徘徊,全球中下水平。
中国的献血率11年是8.7‰,13年是9.4‰,虽有进步,可也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这个及格线。本专题提到的宝鸡与浦江也是因为献血率很差才想出来的激励办法。
优惠措施因为实施不力而弄巧成拙是一个重要原因,和下文会分析的别的缘故一起,造成了下面这幅图景:
先来看一则病毒式传播的谣言——《为什么医生都不献血?》
前几天,台湾血液基金会的网站上载了这么一篇文章:《网络谣言[为什么医生都不捐血?]贴文释疑》,开门见山地指出,这篇目前在台湾被传播的谣言原产地是大陆。
在2010、2011血荒开始涌现的这两年,这篇文章在中国大陆的网络上疯狂传播,截取一些内容如下:
“一位有良心的老医生为你揭开献血惊人内幕: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得不为我的朋友们告知这一事实,耐心看完,你会心寒。最近关于无偿献血无损于身体的谬论铺天盖地,作为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我有义务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献血对人体的危害大致有六点:1. 献血造成的血管破损是终身无法修复的。由于献血造成的血管创伤在发生不可知的外力挤压下,有可能造成血管破裂……”
文章一开始表明作者有个“专业身份”,是作为“业界良心”来爆料,很容易博得好奇心和信任感。然而该文漏洞百出,到了后面说献血“危害”的时候,相当搞笑,如果献血造成血管破损无法修补,那么打针输液就是洪水猛兽,人人都该自危了。
考察源头,最早是2005年在一个网络社区上发表的一篇网帖,当时也有一些人质疑作者。而查询其发言记录,经常是《中国人,别再自贱下去》这样耸人听闻的主题。这么一份被炮制出来的所谓“揭黑稿”,却在贴吧、论坛、播客、微博一传很多年,九年后还漂洋过海去了对岸。
谣言反应现实:人们普遍对献血有三大不安全感
为什么人们会信谣言,即使这个谣言看起来荒诞不羁?美国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给出了答案:谣言其实是一种完全的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有些人相信谣言是因为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愤怒,有些人则是逃避自己的内疚感,还有人是抱着恐惧之心……所以,与其说人们被骗了,不如说人们受到自己的认知、情绪的牵引。而心理实验也指出,其实事实并不重要,只要谣言符合人的“口味”就会被接受。有个关于谣言的传播公式:“重要性×模糊性”。一个谣言对人们越是重要,而人们对事件的了解又越是模糊时,很容易为人所相信。
回到献血本身,基本上,这些年来关于献血,人们充满三方面的不安全或者不确定感:第一,不信任献血的安全性,怕得传染病;第二,不信任献血能带来好处,尤其是发现自己献了血,用血还是麻烦时;其三,不信任血液的去向,不够透明,怕自己的鲜血为别人牟利。有了这样的现实语境,难怪很多人那么轻易接受、传播这条“献血谣言”。献血既重大,人们的疑问也并不清晰。这也是大家为何不敢献血的根源。肯定有人怕疼或者怕影响身体,不过这个因素在近些年来一些调查中并不高。看看每当危急时刻,人们挽袖献爱心的热血会知道,乐于奉献的人很多,这时巨大的感同身受战胜了不安全感。
继续搞看上去很美的鼓励无助于增加安全感,相反还可能有反作用
领结婚证、驾驶证、毕业证之前鼓励献血,是和国际接轨的。宝鸡的官方解释称,驾驶员属于高风险职业,倡导让他们无偿献血,一来是让这些即将驾车行驶的人群建立社会责任感,安全驾驶。另外,无偿献血后对驾驶车辆的人群在意外发生后用血也是一种保障。领取结婚证的新婚夫妇,预示着已经成家立业,无偿献血也是让他们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也考虑到用血保障的因素。这和日本倡导青年在成人式时献血,美国、英国鼓励在领取驾照的时候考虑器官捐赠差不多。
但是,现实语境又是另一回事。尽管中考加分、领证先献血都是倡导性措施,不过确实让人担心会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为强制性的。甚至兴起一条“产业链”,“血头”组织人来冒名有偿献血,威胁到血液质量。目前的“互助献血”等鼓励措施就这么走样了,它指的是在紧急需要用血的时候,家属去献血来置换用血。有一些“血贩子”专门勾结内部人士做这个,组织了一批人冒充家属,收取不错的报酬去“献血”。“血贩子”甚至还有一些手段来让本来不合格的血液通过检测,这样的方式真是不安全、太危险。之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了这么多年的无偿献血,正是因为有偿献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造成过巨大的公共安全问题,例如日本上个世纪60年代的肝炎等,无偿是最安全的方式。可伪“互助”何尝不是变相有偿?
要建设民众的献血安全感,先得守承诺、树榜样
细微到献血站的设计、工作人员的态度、对谣言的回应水平都能够增加人们的安全感。而最重要的还是信守诺言与树立榜样。以前者来说,“献血者免费用血”措施是独创,这么多年来已经深入人心。既然98年立法时给予了这样的期许,确实该坚决执行,让大家感受到用血的便利。
树立榜样也很重要。《中国都是谁在献血?》这个专题早指出,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是中国献血的主力军,而《献血法》中,“国家工作人员”是“鼓励率先献血”的第一位,要“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不妨去倡导这个群体做出真正的示范效应。
而要做到以上这些,特别是前者,必须有制度性的保障,承认异地用血这样的措施都是需要《献血法》支持的。不少有识之士都呼吁这部16年前的3000字法律是该与时俱进地修一修了。